以前有个误区,看文章或读一本书,会在反复权衡之后写成一篇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冒出一些想法、感受,却未曾记录,几天后想法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学习可以说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没有留下任何记忆。现在运用罗胖说的学习方法之一:缝合,在文字之后写出心得,缝上一针,将思考后的心得变成自己的东西。现在就拿出针线,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1、掌握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知识只是工具。我们要用它做一些有用的事,而不仅仅是填满整个大脑。学以致用,最终都要用于生活,创造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价值。大脑有对知识的占有欲,但占有不等于拥有,拥有并不见得长久。还是将学到的一点点碎片运用到生活中,或给人以启发,或给自己以引导,而不让自己成为一个笨重的书橱,只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摆设。
知识只是工具,是为我们服务的工具,下雪时它是推雪板,出门时它是出租车,落水时它是救生圈。重在时常运用,既不能放于库室落满灰尘,更不能背在身上成为负累,要让它成为自己熟悉运用的一个工具,即用即走,不流连不炫耀。
理论的力量不是对世界的解释,不是虚头八脑的坐而论道,而是非常实在有行动的动力。世界本身非常复杂,出现新的东西时,我们往往把它看成是原来世界的一种乱象,是一种堕落,是一种例外。而新理论的发明,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再看这堆事实,让人们看到并且走上全新的道路。
2、只有理论清醒,行动上才会自觉。指导我们行动的一定是目标或理论,我们先认可头脑中的东西,在其指引下自觉行动。一个主动作为的人,首先在他的头脑中已构建了相应的理论,他认可主动对自己有益,行动才会越来越自觉。
为什么要学领导人讲话,目的一:统一大多数人的思想,首先在组织内部统一,之后成为自觉,带动更多的群众行动起来。目的二:主流人群的思想是最为活跃的,如果不在其头脑中安装核心部件,这些活跃的大脑必然是不受控制。民主是好的,但民主不能指导具体的行动,只有在民主下的高度集中才是正确的道路。所以不要小看集中,只有集中才会有统一的行动,才不会一盘散沙,形成整体的合力。
任何一个组织都要有一套自己成熟的理论,这很重要。恐怖主义,ISIS一定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如果能打破他们的理论,也许能从内部瓦解这些组织。
我们平时学东西、想问题的时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那些符合我们预期的事实,而是那些例外,那些原本用理论解释不了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是我们重新理解世界,并且获得重大创新的机会。
3、意想不到的,正是要去学习的。学习中之所以会有眼前一亮的时刻,恰恰是自己知识体系中不曾有过的东西,因为没有你才会惊喜,才会感到意外。我们的头脑像一个巨大的储物柜,有成千上万个小抽屉,其中很多都还空着,什么都没装。而这些小惊喜可以用来填满这些抽屉,最终让头脑丰富起来,驱走内心的空虚。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彭特兰说,最有创新能力的那些人,在知识的溪流中自由漫步,每获得一个新观念,就把它置入这条溪流中,与其他人交融、碰撞、验证、证伪、生发出新观念。他们不是专家,但也不浅尝辄止,而是追逐知识、观念、思想、技能的跨领域碰撞的化学反应,不能自已。
4、这句话和自己在做的事高度契合。如果有人想与我分享他的心得我会很开心。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可以先独自走一段,碰上谁就和谁聊一会,碰不上就这么走下去。碎片化心得,今天出发。
上世纪美国营销界的一句名言,说用户需要的并不是一台钻孔机,他需要的只是墙上有几个小孔。之所以现在卖的还是产品,只是因为这个产品背后的服务眼下还不成熟,是一个暂时的权宜之计。原来大家都要买车,现在滴滴出行,Uber这样的服务出现了。产品变成了服务,买车的必要性下降了。还有原来大家要买自行车,现在到处都是摩拜单车、ofo单车,产品又变成了服务。大家需要的知识服务,其实很简单,就是提供一些谈资,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而已。
5、个人心得原本是很私人的东西,现在把它放在公众号里,就成了可以用来分享的个人服务。一来可以督促自己固定看到的碎片化文字,融入自己的认知;二来被你看到,若能带给你一点感受和启发,那在各自思考、各自奋斗的路上我们就有了一个同行的伙伴。
每个短短的心得都是一个点,当这些点越聚越多就会成点阵,最终它们将连成片,形成面,绘制成不同的图案。这就是碎片的力量,谁也不能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