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入口。若有出口就好了,我想。倘没有,写文章便毫无意义。”这话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写东西。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看的书行的路都算是输入,既有输入心里就会有想法。短期内不发泄出来没什么,时间久了就郁结在心了。而写东西就算一种输出,可以很好地理清脑中混乱的思绪,将所有的不开心一吐为快,也分享出心里的自得其乐。当然输出的方式还可以有多种,比如和人聊天,跑步放空……不过写东西大概是其中最简单自在的吧,不必考虑太多东西,也不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更不用顾忌听众的心情,随时随地有部电脑手机或仅仅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了。
以前也看过很多书,大多忘了书名作者,不过隐约记得一些片段。偶然想起,总要搜肠刮肚一番,都未必能找到出处。若是每看过一本书都写下点什么,留下一点仪式感,会不会记忆也就更深刻一些。虽是粗略浅显的文字,对书的大意没有深刻的解读甚至偶有大的偏差,也无关紧要,反正原本就不为什么而写,不过自得其乐,娱人娱己。
看完了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一个关于迷失、寻找、回归的成长故事,起初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平淡如水,故事里的主人公们也是普通至极,可看着看着莫名就让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了。简单自然的话语,明明说的是书中人,可一字一句完全就契合了自己的心境。
“有时候,昨天的事恍若去年的,而去年的事恍若昨天的。严重的时候,居然觉得明年的事仿佛昨天的。”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反正我就曾有过不少,更准确说来直到现在也经常会有。好几天前发生的事以为是昨天,一早醒来分不清今天是星期几,从未发生的事却总有种似曾相识之感,一件事做没做过如果没有留下任何证据连自己都无法确信到底做没做……
对生活有诸多期待,可总是失望居多。觉得应该可以过的更好,可究竟怎样才算好呢?现在的生活也算一帆风顺,工作轻松,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如果就这样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下去,嫁一个父母满意的人,说不定就是一生无忧了。只是如此一来,一生与一日一月一年是不是也就没有不同了。
还记得读高中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大致就是关于对无趣生活的鄙视,当时自负地觉得老师们的生活好枯燥乏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书育人,同样的课程每年都教一次,毫无新意。后来想到即便重复着每日的单调生活,只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也是好的,才有所释然。而如今一切却又似回到了原点,那些无趣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学时我曾迷上了一个手机游戏,叫move the box。那时恨不得一天到晚都钻在游戏中,一局结束就立马开始下一局,一开始是想破一万分,后来则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记录,没完没了永无止境。这与书中主人公迷上弹子球实在是一回事,仿佛有一种看不见的魔力吸引着自己一次次地开始。不过还好后来戒掉了,对于其他的游戏也全都是浅尝辄止,手机里基本不会下载任何游戏,哪怕是用来打发时间。
其中缘由也如书中所说,看清了事物的本质,自然就不能为它所累。“在你坐在弹子球机前持续消耗孤独的时间过程中,也许有人阅读普鲁斯特,抑或有人一边观看车内电影《勇敢跟踪》一边同女友沉浸在性爱抚的快感中。而他们很可能成为洞察时代的作家,或幸福美满的夫妻。然而弹子球机不会将你带去任何地方,唯独“重来”的指示灯闪亮而已。重来、重来、重来……甚至使人觉得弹子球游戏存在本身即是为了某种永恒性。”
一遍遍地“again”,紧接着一次次地“game over”,然后再“again”。一开始总幻想有一次可以没有结束,一直玩到累了不想玩才退出。玩久了才明白如人有出生就一定会伴有死亡,不过早晚的事,怎么可能有例外呢?而得到一个很高的分也没有什么意义,理论上永远可以更高,只是时间和运气的问题。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可是弄明白放下执念却很难,总要到一定的时间才能恍然醒悟。就像我一直不懂烟盒上面明明清楚地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还有那么人前赴后继?这个大概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每个人的执念只能自己去慢慢放下,旁人爱莫能助。
或许明天,仍然是一样的太阳升起,夕阳西下,而我会感动得落泪。又或许一切还是一如既往,在无聊中厌弃,愉快里欢呼。反正就是,不好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