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情不好”时,我们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去思考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如此不快乐、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不对劲,甚至陷入自我批评、自我苛责。
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思路,是我们面对情绪问题时,习惯性的、自动化的思维。
这种思维只会进一步放大负面情绪,变得更加低落。如同失眠的时刻,我们越是强迫自己入睡,越是烦躁不安。
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这时,我们往往会责怪自己过于情绪化,如果没能掌控情绪,还会觉得控制得不够,试图进一步自制。——南辕北辙的做法。
事实上,当我们陷入负面情绪时,会勾起与其相关、相类似的一切记忆和思维。
对情绪的过度沉思(分析因果、试图解决、对抗情绪),就像是置身于流沙,越挣扎,越陷越深,最终被吞噬。(想起电影《可可西里》中的这一幕。找了剧照,还是不放了。心酸)
感觉尼采那句话放在这里也适合: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会变成恶龙;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放弃控制内心感受,反而能更好地控制外在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
出现负面情绪时,往往我们对其的态度是敌对性的:不行,我怎么又焦虑了;我好情绪化,这样不好;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怎么能陷入沮丧之中。
诸如此类。
我们总是把负面情绪视作一个怪物、一种问题,然后试图解决它、控制它、消灭它。
如韦格纳所说:试图控制想法和情绪,只会引起“讥讽性反弹”,你试图让白熊从脑袋里消失,反而会想到它更多次。
然而越是反复出现,你的大脑越是会相信白熊(负面想法)对你很重要,不然怎会反复出现?
——相信负面情绪的重要性,会让我们更加焦虑,甚至相信自己无法摆脱。
韦格纳提出的方法是放弃自控,允许去想这些负面情绪,反而会减弱焦虑程度及持续时间。
但是请注意,不是过度沉思于负面情绪之中,思考它的原因或者结果,而是接受它,认可它的存在,让它静静地和你一块儿待着,而非攻击它。
放弃控制内心感受,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外在行为。
在接受情绪的同时,可以做一些日常的放松活动:如冥想、出去走走、跑跑步、听听歌、与朋友倾诉,效果会更好。
把负面情绪想象成浮云,把呼吸想象成一阵风
神经学家菲利普·戈尔丁,研究方向是社交焦虑症。他曾做过一个实验,让社交焦虑者观察、并接受自己所有的想法和感受,告诉他们,无需保护内心感受、也无需打败焦虑。
如果焦虑仍在,就把想法、感觉和焦虑,都想象成浮云,把呼吸想象成一阵风,风在把浮云吹散。只需保持呼吸的感觉。——如果不和焦虑对抗,焦虑就会自然离去。
实验结果显示,这一干预之后,被试者的焦虑程度总体上有所降低,在自我批评和担忧上花的时间更少了。
这种方法和对于想法、情绪的过度沉思并不相同,过度沉思意味着对情绪的恐慌和敌对,实际上反而是相信了情绪。
(注:以上理论和论据,综述自马克·威廉姆斯《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及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
不再与其对话或者对抗,才能做到不受影响
关于对情绪的恐惧和相信,接下来是一颗八竿子打不着的栗子。
电影《万能钥匙》中,一对男女巫师,每当年老时,便去找寻年轻的身体,进行灵魂交换,如此延续自己的不死生命。
但唯有被换身体的人,相信巫术的存在,交换巫术才能生效。女主角一开始毫不相信,但最终因种种诱导,对巫术产生了恐惧之心,她说自己不相信,然而事实上已经相信了。卒。
一颗反栗,电影《美丽心灵》之中,数学家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一直能看到不存在的舍友、小女孩和一个“老大哥”(记不清了),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努力很久,纳什恢复“正常”。他看不到他们了吗?并不是。在纳什的眼睛里,那些人一直在不远处看着他、跟着他,随时随地,只是纳什接受了他们的存在,不再与其对话或者对抗,如此才做到不受其影响。
“不再与其对话或者对抗”:这也是我们对待负面情绪应有的态度。插叙:也应如此对待过往那些遗憾、愧悔和不甘心。
先安抚情绪,心理状态稳定时,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但就到这里了么?对负面情绪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并不是。
负面情绪往往有其原因,比如具体的压力事件(考试、工作or人际关系)。负面情绪是我们的战友,是一种警醒,有了它,我们才意识到确实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在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刻,思考原因,绝非良策。
好的方法是,用前文方法,先安抚情绪,正视它的存在,等情绪平复,心理状态稳定之时,再去相对理性地思考原因及解决方法。——这时我们往往会发现,问题并没有情绪化时,所想象得那么严重。
这时我们解决的是问题本身——引起负面情绪的具体问题;而在情绪化时候,我们的思维往往更想解决的是情绪。这是区别所在。
解决问题本身,意味着负面情绪会有效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