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今年才开始写复盘的人来说,开头真的很难写,总是在“我应该用什么开头好,应该如何构想?”这个问题上来回折腾。好了,我信了万事开头难了。当然就是因为知道难才要折腾自己,不折腾和闲鱼有什么区别。这次就从加入成长会开始说起,开头就是这个开始。折腾要成为自己的一个组块。
第一次深入了解S老师是在图书馆看到《刻意学习》里的作者介绍亮堂堂的四个字“清华学霸”,这就很值得继续往下读一读。当看到介绍公众号,好奇的自己就打开微信搜了一下,结果发现自己对这个公众号怎么这么熟系,噢这不是我取关的那个公众号吗?怎么这么巧?(虽然我也记不起我第一次关注是什么时候,怎么个情况关注了,又怎么个取关了,这样说会不会被打),那时心理不仅认为是学霸写的书必须看完去,而且慢慢认为有些什么东西在发生着某些方面的改变,然后我就继续读到了那篇“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文章,这时瞬间就激发了自己对毕业后之后自己该做什么的想象力,当时就让我有了很多共鸣。比如在不同的阶段中就是会有不同的选择,别人选择那个,自己选择这个等等,而这些分化后的结果都夹杂着太多的比较,比较之后自己的情绪又有很多复杂,想想自己有没有过得开心,想想自己有没有收获什么,想想自己孤单不孤单,想想自己有没有知心朋友等等,这篇给了自己太多共鸣,可能自己还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并且也即将面临毕业以及毕业后的很多畅想,考研还是工作这个两难选择等等。有这么多共鸣之后我就持续关注S老师了,看了看他以前的很多文章,只能说共鸣是越来越多,崇拜感越来越强。从“在通往牛X的路上,将一部分事情先做起来”到“愿意付费的人,成长得更快”,自己在去年9月缴了费,加入成长会。毫不夸张的说,我的生活从此换了个天空。
从写破冰题开始,就足够把自己的这一年的事情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当然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需要自己不断修改订正,再持续行动下去。
时不时看看自己的年初计划,时不时看看自己的行动复盘都是有越来越好的反馈,得到持续行动的正强化。写行动复盘其实我是拒绝的,以前真没有这个习惯,以前我是这样一个念头“我永远都不可能去写复盘”,但是现在我渐渐的做了复盘,先学习成长会小伙伴的行动复盘,然后试着暴力破解写一篇自己的复盘,感谢小伙伴的持续复盘,感谢王哥的督导写复盘,经历过几次的写完之后的即时反馈之后,自己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有了些无意识的行为,连续的方式或者犯错的方式都会变成习惯,持续行动就要持续盘自己,现在的写复盘的念头是“周末又要写个复盘,还不开始行动积累素材?”。写行动复盘可以说是属于自己的一个组块了。
参加晨读课是我一开始就确定的,只不过参加后发生了自我作死的事件,内心很惭愧。跟着自己放水的直觉走,那么犯错的概率远远超过99%,对自己的行为越来越放纵,犯错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一定会杜绝这样的直觉,持续把书看完即使是考研复习时间不够用,也要挤出时间做晨读作业,别踢出来,踢出来就没有北京时间7点整成长会S老师晨读课了。晨读课上S老师隔着屏幕的敦敦教导,对案例分析后的苦口婆心,真的非常感谢。不懂演讲的作家,不是一个好学者,德云社都应该请您去讲单口相声,我绝对和小伙伴们组团去“吁~”。在没有S老师的晨读段子课,那今天简直是索然无味的,段子讲得好的S老师简直就是学习的加油站,生活的充电站。有时候会想中国传统文化好像都是在讲心理学,但却不知道是把诸子百家归为文学才和心理科学产生了天然的隔阂,像老子的道德经,王阳明的传习录等等,我认为都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不知会有什么效果。现在晨读课也是自己的一个组块了。
英语对于我来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自己以前是不背单词,不读单词,不背句子,不写英语作文,不听英语课的人,也不知道怎么活过来的,好吧,现在过得真的不好,痛的领悟出来了,不学英语的自己就是个渣渣。英语太难,老大难,不学习就是在欠债,不行动就是在负增长,债务积累的太多现在的我债务危机了,负增长的我现在啥都不是我算个屁,我垮了,倒闭了,但是这也是自己从头再来的起点,债务危机的我遇上S老师和成长会小伙伴,负增长的我也开始了持续阅读了。背单词,抄英语文章,听英文(这个现在行动的有点少),写作文,还债吧,一点一点含着泪也要还完,还好这个债不是什么高利贷,什么网贷的(都不能碰,坚决),慢慢来还完。学习英语也是自己的一个组块了。
现在我就做了写复盘,学英语,上晨读,学专业。我认为自己感觉到了“触发学到知识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不只是自己给的,也是成长会小伙伴给的,珍好。现在的时间点去回看自己年初立下的flag,都在点上,现在就是线需要自己持续行动了,感想还是满满啊,没想到自己会做到并持续做下去,控制情绪也很重要,毕竟现在的自己怎么弄,怎么折腾,都有时还是会间歇性情绪波动,甚至是庸人自扰,所以保持态度,让这些波动被自我说服。
有了一个个组块,就需要有流程把组块组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组块”,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更简单。自己渐渐有了这样一个概念“把事情想的明明白白,把生活过得稀里糊涂都无所谓了”,当然思考就是学习,是一个构建壁垒的过程。
生活太难自己去掌握,纷繁复杂中不可抗拒的嘈杂太多,而当思考了“你今天想要什么,你明天想要什么,你应该如何平衡这两者?”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生活似乎在回归平静,比如每周复盘,即使盘到最后发现自己这周好像啥也没做,也没有进步,但这都无所谓啊,因为你在这周有思考的过程,它给了你这样一个信息,“下周我一定要比这周轻松一点”,轻松是指把做事情从删繁就简到高效多产,确定哪些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需要少做事情而不是多做。自己认为这是需要有思考过程的,缓和紧张的当下,并不是把事情都填满整个生活就够了,不要忘了你偶尔是可以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的,自己是有主动选择的,就好比按部就班的做事情是在做生活的领衔主演,而“思考如何去生活”却是在做生活的导演或剧作家,恰恰这是最佳的。这样一来,可以掌控全局的走向,并且可以为这幕剧创作出一个美好的结局。好了,我信了万事开头难了,然后中间也难过。我知道做导演太难了,“听话,照做,执行,别发挥”,不行动还想做导演,做梦,但壁垒还是得建的,至少能让我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整天刷手机,打游戏,就是不想学习这样的状态我是不需要的,我需要有自己的行动壁垒,把那些诱惑阻挡在外,从开始比赛到结束比赛,自己是可以做新的事情,学习别人,但这并不代表我就应该或者一定要做它们,多思考“我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才是自己真正想得到的,并且做到的”行动壁垒。
读了心理学两本大部头后,“偏见”,“习惯”,“直觉”,“认知”,“社会影响”,“刻板印象”,“道德”,“情绪”等等太多的底层逻辑,需要自己去不断构建,持续行动,刻意学习。比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对这句的解释就有很多解释,大多都是自我解释,有人从井蛙和夏虫的角度,有人从上帝视角的措辞解释。如何了解底层逻辑,并不是在第一次接触某个问题的时候就觉得它很简单,因为你对它一无所知,同时自己的预估能力又极其缺乏,估不准就时常发生了。等到你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你会想出很多复杂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的确错综复杂。大多人止步于此,很少有人会继续在问题发生后发现底层逻辑,而做到的人就往往是那些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规律,找出简洁优雅的解决方案。底层逻辑和合理安排能帮助我们应付眼下的情况,取得很好效果。
写到最后花了近4个小时,有点酣畅淋漓的感觉,庆幸自己多做了一点事情,不然真没法写这么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