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读大学时候,寒暑假回到自己所在的小城市,常常会感慨,消费水平怎么比学校所在的城市还高;在一线城市工作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四线小城市,还是发现消费比一线城市不相上下(当然了,除去高档之外,这里所说的为大众消费水平),本文将尝试对这个现象问题进行大致的分析思考。
一、城镇化过程
- 城镇化必然涉及到人口集中、迁移式的问题。
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中到城镇,如果我们行走在乡村,看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乡村人口往城镇集中,小城市人口往中型城市、大城市迁入;从这个层面来看,也就比较好的理解一线城市的房价如此之高,炒房炒的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刚需的出现。
即使在同一个城市里面,如果下面某个郊县人口呈现的大幅流入状态,那么这个郊县的房价也比其他郊县的房价高。
二、消费的方式
- 如果你去过四川的某些城市,你会发现他们对于吃很是着迷,也就是俗称的吃货。小区门口有好几家串串也不是个奇怪的事情。而在南方的小城市,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对于穿衣很在意,要穿的贵的;
- 为何物价如此之高?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因素,很多菜都是从外地批发倒卖进来,而人口消费无法跟上增长,自然就高了;另一方面,虽然笔者所在城市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但总体是小农经济,没有大批量的。
三、跟风现象
- 小城市的跟风意识比大城市还更甚,比如你的邻居、同学、朋友买了什么,很可能第二天自己也就跟着一起买了,生怕自己被人说成low的感觉。这也导致了盲目消费,而很多刚需却没办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四、教育问题
- 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乡村中学的学生在大幅下降,城市中学的学生在大幅上涨。咋听起来可能不是很明显,说几个数字,在乡村中学一个班里面,30-40个人的不少,而且班级少;而在乡村的上一级城市,每个班则多达80号学生,而且班级多,也就是说父母都尽可能的希望孩子在城市读书,而城市学校过载。
- 乡村优秀教师往城市走,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那些留在乡村的老师,很多都是随便教两下,而心思完全不在上面;相连贯的学生也跟不上。
- 再一个,小城市的很多父母都是在外打工,然后挣钱来支持子女上学,然而孩子的叛逆期与缺乏家长的监督,很多孩子走的完全不是学习之道,而是跟坏了对象,这是留守孩子面临的很大问题。
五、社会折叠与旋涡加剧
- 在《北京折叠》一书中,将社会划分为几个空间,下层空间到上一层空间的难度都会增大,甚至几乎不太可能进入上一层空间,这种社会现象会愈演愈烈;
- 再一个比较形象的,如果把一线城市、二线、三线、四线画成一个网状,那么在旋涡中心的一线大城市所拥有的资源、人才、配套的基础设施会越来越完善;同理小城镇相对于乡村,也是一样的道理。从资源、机遇来说,物理空间都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了,借助互联网可以消除部分旋涡,但不是全部,有时候还会更加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