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我们引以为傲的除了故纸堆里的四大发明,似乎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看看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你才知道老祖宗比我们想象中更有智慧。《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和“中国科学史的坐标”,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医学、军事及音乐等学科,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部大百科全书。从书中的几个小故事,你就可以看见中国古代文明闪耀的智慧之光。
古时候没有修正液没有橡皮擦,如果抄书时写错了字怎么办?难道要整页撕掉重抄?《雌黄改字》告诉你古人的修正液效果有多棒:“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原来古人书写错误的时候,会用雌黄涂抹误字,雌黄是一种矿物,可做颜料。严谨的沈括曾考察比较了几种改字的方法:用刀刮削擦拭容易使纸张破损;用纸贴住误字容易脱落;用铅粉涂抹又不容易盖住误字,只有用雌黄涂抹,不仅轻易抹掉误字,而且经久不脱。成语“信口雌黄”也就是比喻一个人说话没有事实依据,随口乱说,反正说错了像雌黄改字一样涂抹干净不认账就行了。
现代除草多用农药,草倒是除了,可是一堆的农药残留也同时污染了想保留的植物,让人吃蔬菜水果都不得痛快,总是担心这样那样的化学污染。在饮食健康方面,古代人远比我们幸运,田里的庄稼,摘回家洗洗就吃;树上的果子,摘下来擦擦就能大快朵颐。古人除草的方法,又天然又环保:“杨文公《谈苑》记江南后主患清暑阁前草生,徐锴令以桂屑布砖缝中,宿草尽死。谓《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枝味辛螫故也。然桂之杀草木,自是其性,不为辛螫也。《雷公炮炙论》云:"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原来古人除草用的是桂树枝的碎屑,这个“桂”不是桂花树,而是肉桂,到现代还被用作烹调的香料。据说南唐后主按人家教的方法将桂屑撒到地上的砖缝里,多年生的杂草全死了。桂屑除草如此立竿见影,而且这个方法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足见古人的实践出真知。
传说中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运输能力相当了得,据说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可惜这样精妙的设计没有流传下来,至今无人能够复制。而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过这样的精妙发明,其中之一叫做“捕鼠木钟馗”,文中是这样描述这款捕鼠神器的:“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高二三尺,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运简毙之。”
这种捕鼠方法可比老鼠夹子有趣的多,还不会误伤到人。尽管这位发明者制作这个木钟馗的本意是要引起官方注意,借以自荐到当时的天文部门任职,不过这样纯手工打造的精妙制作比之现代科技也毫不逊色。
看过这几个小故事,是否能改变你心中古人的迂腐形象?魏源曾经说过:“师夷之长以制夷”,当时就提出了既要学习西方文明、也要发扬中国国粹的思想,告诫国人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平心静气的去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你才知道,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多么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