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太多性格温和条件不凡的女生,着了纯爱文艺作品的道,永远抱定‘既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期许,结局却从‘原来你也在这里’,蹉跎成‘你TM死哪儿去了’。”
在分答上,有个女生问我,长相不丑,属于可爱娇小内向的女生,高中被五六个人追,但是到了大学从未收到表白,究竟是为什么?
我回答说,在考虑追人或者被追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喜不喜欢,适不适合。这再合理不过。但有一个因素,却常常遭遇选择性的忽略。这个不太招人待见的词,叫成本。
高中时朝夕相对,你也穿校服,我也穿校服,你也吃食堂,我也吃食堂,要丑一起丑,要穷一起穷。情窦初开的年纪,考虑的因素也少,但凡有好感,极容易转化成表白。说得美好一点,爱对了叫爱情,爱错了叫青春。
可大学却有些不同。尤其今天,每个人可做的事情太多,也没有谁非要谁不可。爱情的发生,不会像小说和电影那样圆满,多半要基于现实。而现实,离不开成本核算。
我喜欢的女生,每次聊天都只有短短的一句回应,究竟要不要继续?还是就此罢休,另觅佳人?这是在考虑时间成本。
虽然我很钟情她,可是系里还有不少人也喜欢她,有些关系还不错,急于表白会不会没追着意中人,反伤了兄弟情?这是在估摸风险成本。
我挺喜欢她的,但她一会儿换一个包一会儿买一个表,和我在一起会不会影响她的生活质量?这更是直接的经济成本了。
我并不是在鼓吹成本至上。与之相反,我深信爱情之美好,恰恰在于能够超越世俗的考量,绽放精神的光芒。
但普通人的感情,不光要寄希望于上限,更要从底线往上走。一段感情会承受太多难以预料的重量,认清现实,厘清成本,是从一开始就为彼此减负。
换句话说,当你希望有人喜欢上你,向你表白,不能枯坐干等,要释放一些信号来降低成本。
如果一大波人一起玩,而你又相中了谁,记得要给一些特别的待遇,譬如单独的四目相对,譬如细节上的照顾,让他感知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排除有些自恋的男生,无意间对上两眼,就觉得你已爱他两年,但对多数正常人,收到讯息,是展开交往的必要步骤。
假如有男生表露出积极的姿态,而你既不讨厌也不喜欢,也不用先一票否决,不妨相处看看。不想独处的,找共同的朋友作陪。不介意两人的,设定一些界限,框架内尽可能自由开放,给对方机会,也是给自己可能。
我见过太多性格温和条件不凡的女生,着了纯爱文艺作品的道,永远抱定“既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期许,结局却从“原来你也在这里”,蹉跎成“你TM死哪儿去了”。
时日推移,哪怕自身再优越,随着可选范围的急剧缩小,也会从高适配变成高成本,愈发不愿迁就,进退维谷。
重申一遍,不是要求女生俯身将就,也不是宣扬独身有罪。如果坚定单身,同样值得祝福。
怕就怕,早先因为自视甚高,铁板一块地冷脸拒绝,回头又苦于孑然一身,凄苦神伤自怨自怜。
你如果真的那么好,又想要有男朋友,一定会有人发现。在此之前,记得先让别人知道。
图片|《两小无猜》剧照
PS,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关于情感,关于音乐,关于文学与写作。欢迎来“分答”问我。是收费的,但物有所值。
如果你提了一个好问题,偷听的人多了,还能赚钱。那个点我唱《闯码头》的亲,已经赚了不少了。戳阅读原文,进入踢踢的“分答”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