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孩子的不良行为,估计每个家长都能吐一肚子苦水,孩子做出的事迹估计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所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总是让父母恨得牙根痒痒。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不良行为真的就是不可饶恕么?为什么每个孩子都会有不良行为呢?
让我们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是不是有的是缺乏常识?有的是缺乏有效技能?有的是发展适应性行为?有的是因为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其实,这些都是和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都是这个年纪应该出现的行为。读到这里,你是不是释然了呢?
然后,我们在深思一下。孩子的大脑还没发育到领悟大人要求的阶段,他们的语言和技能还没有达到让他们能清晰表达出他们的想法,特别是他们的想法在大人看来不合理、不合适,从而受到了“惩罚”,或者是我们大人没有给予相应的尊重,从而引起孩子的反叛,就被贴上“不良行为”标签,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
德雷克斯曾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所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行为,就要走入孩子的内心。我们要控制孩子的不当行为,那么首先我们要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
行为是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其实就是当他们感受不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时,对如何去得到它们产生了错误想法。尼尔森在书中分成了四类: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我们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当行为总能划分到这四类里面。
寻求过度关注
寻求关注,是每个人的追求。如果是过度关注,那么就是一种令人烦恼的方式。这是孩子的错误观念:“只有得到你过度的关注时,我才能找到归属感。唯有让你围着我团团转,我才觉得我是最重要的。“
如何来判定孩子寻求过度关注呢?首先是是家长的感觉。当孩子的行为给你带来烦恼,愧疚,让你恨不得赶紧提醒孩子,哄劝他。当你做出这样的动作之后,孩子安静了,但是很快就会老样子,或者换另外一种打扰人的行为,这样就可以确定是寻求过度关注。
对这样的行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首先,我们可以把孩子引入建设性的行为,比如给他安排一项任务。定期的陪伴孩子,做一些透露出爱意的动作。让你们的生活互动更加频繁起来。但是不要特意给他特殊的服侍,让他感受到你的信任和关怀即可。
寻求权力
权力不是一个坏东西,我们可以建设性的去使用权力。但是如果孩子保佑那种只有自己才说了算才算有所归属的想法时,他们的对权力的使用就会让人看起来是不良行为。
如何判断孩子寻求权力呢?首先还是你的感觉。如果你觉得受到了威胁,受到了挑战、被激怒了?那么孩子的目的就是寻求权力。那么你就会应战或者选择投降。而孩子呢,会因为你的做法而变本加厉或者消极抵抗,表面上屈服了,其实内心正在酝酿更大的风暴。通常会升级成家庭的权力之争。
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首先我们必须从权力的争斗中退出来。退一步海阔天空,双方会很快地冷静下来。然后,你要明白,你不能强迫孩子去做任何事情,就像你不能去强迫一个成年人一样。要采取合作共赢的步骤来做,在和善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寻找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比如设置一些规则,建立一些惯例,提供有限制的选择等等。
寻求报复
当我们受到伤害,然后我们进行反击,这是我们的本能,这也是报复产生的原因。一个成年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所以,我们强加给孩子要求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做不到或者做不好,我们却难以控制自己对孩子的惩罚。
孩子的报复就是以牙还牙,在他们认为得不到归属感或者价值感之后就会对自己受到的伤害进行补偿,效仿大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顶嘴,甚至动手。来表明“你控制不了我“,只有我自己进行主导和控制,才能得到归属感。
对于家长而言,不要还击,要赶快从冲突中退出来。并且始终保持友善的态度,一直等待孩子完全冷静。然后坦诚的说出你的感受,仔细的聆听孩子的控诉,并且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记住,要去理解孩子的观点,不是去告诉孩子你的观点。
自暴自弃
当孩子找不到归属感,而且反抗又被打击时,很有可能走向自暴自弃,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他们已经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真的做不到,怎么努力也没有用。
对于这样的孩子,你会觉得无从下手。无论怎么努力也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想法不会告诉你,它只会让你快些放弃努力,别再来打扰他。
当然,我们家长不能放弃。孩子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一直抱有这种自暴自弃的想法。我们要花大量时间把一些事情简单化,安排一些小的成功,让孩子有机会展示这些成功。要抓住任何实际去肯定孩子的自我努力。同时,降低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多给予你的爱和关怀。
四种错误的行为目的,不只是孩子存在,我们大人也会经常有,当然,我们不像孩子这样能很明确的对号入座。对于十几岁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也是这样。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自于同龄人的压力极为重要。相反,大人的认可反而不重要,甚至会让他们感到厌烦。甚至我们对于孩子经常用的尊重合作的方式他们也不认同。他们认为合作就是一种屈服。
我们应该采取的是更多的鼓励。甚至当孩子连鼓励也不认同时,我们要过了冷静期之后,再去尝试鼓励,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角度上去鼓励。
要相信,在和善而坚定的原则下,给予孩子爱和关怀,孩子就没有行为上的不良。
��Q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