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品味哲理,吃透作品

        ——《未选择的路》教后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他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因此,将本篇文章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清象征和比喻的区别;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由鲁迅的名言“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导入新课。在了解了作者基本信息之后,进行诵读指导,分组练习朗读。同时,理清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然后,引出对“路”的思考。给学生出示“象征”的概念,同时讲解与比喻的区别。在理解了象征手法之后,再结合作者经历,化虚为实,明确诗歌主旨。

重点探究,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使学生明白: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人生道路的选择,必须慎重地经过自己的思考,独立自主的走自己的路。同时明白,未选择,其实就是一种选择。最后,与汪国真的《生活》进行比较阅读。然后针对学生初中毕业的走向,让学生谈自己的选择。告诉学生,不是所有的事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很多事,一旦作出选择就没有岁月可回头。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弗洛斯特的经历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在梳理诗歌内容时,前两节学生很快可以概括出来,但后两节就显得很吃力。经引导后,才有学生反应过来。

对于诗歌的主题解析,学生则完全需要教师引导,自主思维很是僵化,明显缺乏想象力。发现,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学习,学生的想象力都不够丰富。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不知孩子们的想象力又飞到何方去了。

课堂教学中,本节课有感情地诵读有指导,但落实不到位。诗歌教学重在通过诵读,体味诗中所蕴含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否则,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所以,指导学生深入诵读的前提还是应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吃透作品及作者。而学生今天这节课,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大部分人明显流于表面。

还有就是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今天的情感投入不够。而教师,只有自己带头做一个感情丰富,有思想的学者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最近上课状态不好,必须要调节调节了。不然,就连这一件原本能让自己满意的事都要丢掉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
    璠的人生阅读 9,017评论 0 6
  • 对洱海的态度 很多时候,弯腰是为了亲近这片赖以生存的蓝色海域,低姿态倒下,和湖中的倒影握成一个椭圆。 我相信,让人...
    重庆风铃阅读 360评论 1 1
  • 与Y在温馨的饮品店闲聊。店面不大,上下两层,装修雅致而宁静,走在木地板上,发出有质感的声响。我俩各点一杯名为海洋泡...
    糖冰冰阅读 364评论 0 1
  •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雅昌艺术博览阅读 1,458评论 0 0
  • 题记:这篇文章是我学习得到APP每天听本书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今天学习的书籍名是《完全写作指南》,核心的内容是...
    勇哥在进化阅读 61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