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来自妈妈的求救贴
A distress note
我是个妈妈,9岁半男娃的。这孩子,贪玩不勤奋,不刻苦,但只要妈妈一上河东吼。
1.英语单词能一口气背下100个,错2个以内(前提是四岁启蒙,听力基础好+家长教了自然拼),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一个单词也没主动背过。一参赛就得全省前几,代表全省去参加国赛(全靠短期突击);
2.特长拉丁舞,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300人的学员里,能做到的不超过10人),老师一吼他就能做到,之后老师得知这孩子刚学一年,说:“早知道他学这么短时间就不会这么要求他了,太难了!但他真的做出来了!!”,然而,他平时又不动脑(毕竟拉丁舞想跳好,要用脑子的),把老师气得发疯!
3.学前对三国和水浒入迷,听遍。二年级读射雕英雄传。酷爱历史并钻研细微,一进博物馆就入迷,同龄孩子中没遇到过对手、且多数成人无法跟他同频交流!他的历史基本知识,不是小打小闹的,是研究个透(当然,并不是深,而且广和细)。
但是!他英语和语文一下笔就总是写错别字,苦功夫没下过!一写就错,一改就对!
请教,这种孩子,我该怎样收服他,让他付出应有的努力?他是贪玩,到了一丢丢都不肯努力的地步!一丢丢都不肯!!求教大神,给迷惑但听劝的老母亲支支招!
培养目标:清北-哈工大-普通本科,以上三级,哪个都行,看他自己吧!(老师都说他是班级里最潇洒的,苦功夫下得最少的同学!)
以上是来自知乎的一条帖子。字里行间看似写得满满是来母亲的骄傲,实则是一位妈妈内心的焦虑与困惑。然而针对以上现状,知乎网友给出了以下分析,熊熊仔借此分享给同样有类似困惑的家长朋友:
得承认,这个孩子在记忆力上的确比同龄的小伙伴具有优势。然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他的学业成绩会名列前茅。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记忆力考察比重逐步降低。
换句话说,记忆力对学业上造成的优势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你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不勤奋?如果脑袋好用是你对他的界定,他还需要努力吗?
如果他自认为自己很聪明,脑袋瓜子灵光,努力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不够聪明呢?
天赋和努力从来都不是处于对立面的,而是相辅相成。
个人建议是:
第一,保护好他的学习热情,虽然有些在大人看来有点不务正业。但是,什么是正业呢?背单词吗?在孩子看来,那太枯燥无趣了。这么枯燥无趣的事情能不能发挥他的创造性,让它变得有挑战性呢?
第二,多称赞他后天的努力,而不是先天的脑袋灵光,夸赞聪明,让他被架到高出,下不来,他不会挑战有难度的事情,遇到挑战可能会退缩、回避。
第三,对于他不喜欢的抄抄默默的事,想办法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
《终生成长》一书中提到了两种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个孩子能做到以上三件事,确实异于常人。但按照这本书的观点,这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孩子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我们人的大脑终身可以塑造。
也有网友表示:
无论哪一位家长碰到这样的孩子,相较于隔壁无数苦读的孩子,父母都会不由地沾沾自喜家有“神童”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不自豪才不符合常理。
然而无数天才儿童的人生轨迹最后都说明了一件事:当心理成长跟不上知识的时候,天才儿童的帽子实际上隐形的毁了了很多所谓得“神童”。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对于孩子,一对夫妻一直强调并秉持这样的理念: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关系到他自己未来的人生。爸爸妈妈,能做得只是尽量支持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
对于孩子考多少分从来不去管。当然,希望他能考满分。如果达不到,会问:“不懂得是什么?哪里不懂,现在懂了吗?”常说得也是:“学习不管别人如何,而是把不懂得知识弄懂就好。希望你考100份,意思就是这份100分卷子里的知识你懂了。”
比如说:C考了98分,D考了100分。C得意:“我不过就比你少2分。”D说:“你考98分说明你水平就是98分,而我100分只是因为卷子最高分是100分(即,若卷子200分,我也可能是200分)”
孩子有天分,就非得憋住吗?
顺势引导就好。
也许孩子在某一方面是绝对的天才,但要告诉孩子:如果不好好努力学习就是浪费了天分喔。要知道:一个人成功,99%靠得是汗水,1%靠得是天分,你有这个天分,不去努力不就是浪费了上天赐予你的恩德嘛。
回到最初的这位妈妈所面临的问题。也许大多父母和老师赞太多他的天赋而忽略了孩子的认真努力,然后就会给予孩子心理暗示:我聪明!不是我努力!
孩子,天然怕失败。如果失败不被父母接受,孩子就更害怕了。父母说:你这么聪明,就是不肯努力!其实就是不接受。这会给孩子一种压力,他不敢也不想努力,因为不努力的话,成绩不好还可以归因于“哎~我没有努力罢了,如果我努力......”这样给自己安慰。
因此,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 我们家长的角色是什么?把他们的学习责任扛在我们的肩上吗?我想这一点我们做不到。
我们能做得只是不断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和他一起探索自己。在他顺利的时候看着他的背影;在他孤独的时候牵起他的手;在他困顿的时候扶着他走。唯此而已,我们做不了更多。但应始终对对孩子的成长抱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