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叔说红楼梦》第105期
在《红楼梦》第3回写道: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词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词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当你读完这两首词,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我的看法是,这使我想起了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在我看来,读《红楼梦》的人也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这三种。
就拿上面那两首词作为例子,这三种人读完之后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呢?
先从“下士”说起。下士读完,会讥笑说宝玉就是一个傻子,就是一个窝囊废,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翔”。
下士的“道”,是“倒”。
在广东话中,有“倒米”这一说法,意思就是指那些专门来砸场、跟别人过不去的行为。
下士就属于会干出这种事的人,他们专挑别人的不好,以此来让自己活得更有优越感。
比如,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比宝玉厉害多了。殊不知,宝玉家里比你有钱,颜值比你高,才华甩你几条街,受女生欢迎的程度更是秒杀你。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样一对比起来,你会不会觉得你这个“下士”其实比宝玉差远了。
下士的典型代表,就是那些键盘侠。
他们在键盘面前挥斥方裘、指点江山,对别人指指点点,而这些人一旦到了现实生活中,却总是过得那么不如意。
因为在网络世界对别人指责多了,到了现实世界就会孽力回馈,轮到他们被身边的人指指点点了。
在下士看来,别人都有一堆毛病,唯独自己是完美的。
殊不知毛病最多的是自己,因为不能自知,所以下士永远都只能活在自己制造的假象中,一回到真实世界就马上变得不堪一击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士”对上面两首词的看法。
中士会觉得这两首词写的只是宝玉吗?会不会写的也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自己呢?
他们在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曹雪芹批评的不只是宝玉,还有自己”。
曹雪芹不正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吗?
曹雪芹不正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吗?
曹雪芹不正是“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吗?
中士懂得透过表面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内容,他们的道是一个“理”字。
但是中士都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听过并懂得很多的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他们都是理论派,并没有将道理转化成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部分。
我有一个表叔,他就是一个中士,讲起大道理来,头头是道,在这方面难逢敌手。但是,表叔在生活中过得并不如意,因为他光说不做。
比如,表叔会教自己的子女要多出去交朋结友。但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宅男,基本上从来不主动出去应酬亲朋好友。
试问这样的人,在子女面前又有什么说服力呢?
所以,表叔的子女都爱不听他的话。
表叔经常跟自己的妻子抱怨子女不听话,但这能全怪他的子女吗?
很多中士就像我的这位表叔,理论讲得比谁都六,但一到行动就溜了。
由上可见,中士不中。
那最后一种人“上士”,他们又会怎么看待这两首词呢?
上士的“道”,是“反省之道”。
他会在这两首词中反省自我。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无故寻愁觅恨”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有时似傻如狂”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潦倒不通世务”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愚顽怕读文章”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行为偏僻性乖张,惹来世人的诽谤”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富贵不知乐业”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贫穷难耐凄凉”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可怜辜负好韶光”呢?
六祖惠能大师曾经说过,越懂得反省的人,越接近道。
上士就是接近道的人。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无故寻愁觅恨”之后,就会自我改善、之后都不会再无缘无故地自寻哀愁和怨恨了。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有时似傻如狂”之后,就会想办法提升自己的心智、收起自己以前的张狂,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潦倒不通世务”之后,就会想办法弄通世务、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自己从此不再潦倒。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愚顽怕读文章”之后,就会跟自己死磕、去读更多的书和文章,增长自己的见识。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行为偏僻性乖张,惹来世人的诽谤”之后,就会思考能不能有和世俗相容、但又还能保持自我个性的一些做法呢?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之后,就会在富贵的时候考虑长远,做好家族好几代人的百年安居乐业的大计,力争不重演贾家的悲剧。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辜负好韶光”之后,就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活出最好的自己。
由上可见,不同层次的人,对《红楼梦》的理解深度是截然不同的。
下士看到《西江月》二词对宝玉的批评时,会对宝玉大加嘲笑。
中士看到《西江月》二词对宝玉的批评时,会通过思考得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实是在骂他自己。
上士看到《西江月》二词对宝玉的批评时,会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并进行改正。
由此可以得知,下士只会指责别人,这样的人是永远都不会得“道”的;而中士离“道”只差“行动”二字;上士因为懂得反省,并善于在行动中修正,最终都会得“道”!
对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老子的《道德经》,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