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越高的人,越懂《红楼梦》

《恺叔说红楼梦》第105期

在《红楼梦》第3回写道: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词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词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当你读完这两首词,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我的看法是,这使我想起了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在我看来,读《红楼梦》的人也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这三种。

就拿上面那两首词作为例子,这三种人读完之后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呢?

先从“下士”说起。下士读完,会讥笑说宝玉就是一个傻子,就是一个窝囊废,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翔”。


下士的“道”,是“倒”。

在广东话中,有“倒米”这一说法,意思就是指那些专门来砸场、跟别人过不去的行为。

下士就属于会干出这种事的人,他们专挑别人的不好,以此来让自己活得更有优越感。

比如,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比宝玉厉害多了。殊不知,宝玉家里比你有钱,颜值比你高,才华甩你几条街,受女生欢迎的程度更是秒杀你。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样一对比起来,你会不会觉得你这个“下士”其实比宝玉差远了。

下士的典型代表,就是那些键盘侠。

他们在键盘面前挥斥方裘、指点江山,对别人指指点点,而这些人一旦到了现实生活中,却总是过得那么不如意。

因为在网络世界对别人指责多了,到了现实世界就会孽力回馈,轮到他们被身边的人指指点点了。

在下士看来,别人都有一堆毛病,唯独自己是完美的。

殊不知毛病最多的是自己,因为不能自知,所以下士永远都只能活在自己制造的假象中,一回到真实世界就马上变得不堪一击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士”对上面两首词的看法。

中士会觉得这两首词写的只是宝玉吗?会不会写的也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自己呢?

他们在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曹雪芹批评的不只是宝玉,还有自己”。

曹雪芹不正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吗?

曹雪芹不正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吗?

曹雪芹不正是“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吗?


中士懂得透过表面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内容,他们的道是一个“理”字。

但是中士都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听过并懂得很多的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他们都是理论派,并没有将道理转化成生活和工作中的一部分。

我有一个表叔,他就是一个中士,讲起大道理来,头头是道,在这方面难逢敌手。但是,表叔在生活中过得并不如意,因为他光说不做。

比如,表叔会教自己的子女要多出去交朋结友。但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宅男,基本上从来不主动出去应酬亲朋好友。

试问这样的人,在子女面前又有什么说服力呢?

所以,表叔的子女都爱不听他的话。

表叔经常跟自己的妻子抱怨子女不听话,但这能全怪他的子女吗?

很多中士就像我的这位表叔,理论讲得比谁都六,但一到行动就溜了。

由上可见,中士不中。

那最后一种人“上士”,他们又会怎么看待这两首词呢?

上士的“道”,是“反省之道”。

他会在这两首词中反省自我。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无故寻愁觅恨”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有时似傻如狂”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潦倒不通世务”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愚顽怕读文章”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行为偏僻性乖张,惹来世人的诽谤”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富贵不知乐业”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贫穷难耐凄凉”呢?

自己是不是也曾经“可怜辜负好韶光”呢?

六祖惠能大师曾经说过,越懂得反省的人,越接近道。


上士就是接近道的人。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无故寻愁觅恨”之后,就会自我改善、之后都不会再无缘无故地自寻哀愁和怨恨了。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有时似傻如狂”之后,就会想办法提升自己的心智、收起自己以前的张狂,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潦倒不通世务”之后,就会想办法弄通世务、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自己从此不再潦倒。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愚顽怕读文章”之后,就会跟自己死磕、去读更多的书和文章,增长自己的见识。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行为偏僻性乖张,惹来世人的诽谤”之后,就会思考能不能有和世俗相容、但又还能保持自我个性的一些做法呢?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之后,就会在富贵的时候考虑长远,做好家族好几代人的百年安居乐业的大计,力争不重演贾家的悲剧。

上士在反思到自己曾经“辜负好韶光”之后,就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活出最好的自己。

由上可见,不同层次的人,对《红楼梦》的理解深度是截然不同的。

下士看到《西江月》二词对宝玉的批评时,会对宝玉大加嘲笑。

中士看到《西江月》二词对宝玉的批评时,会通过思考得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实是在骂他自己。

上士看到《西江月》二词对宝玉的批评时,会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并进行改正。

由此可以得知,下士只会指责别人,这样的人是永远都不会得“道”的;而中士离“道”只差“行动”二字;上士因为懂得反省,并善于在行动中修正,最终都会得“道”!

对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老子的《道德经》,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家都告诉我,找工作要海投,A开玩笑说,万一哪个公司就招了我们呢!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想太多了吧,...
    八棵芹菜阅读 166评论 0 0
  • 最初听了久石让的《summer》,充满着夏天的味道,轻快的节奏不自觉让人联想到,初夏的时候,走在乡间小路上,听着虫...
    望凉月阅读 43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