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品说》之三:释“艾”。
五年前的全国汉字听写大会上有一道题是听写成语“方兴未艾”。参赛学生错写作“方兴未碍”,可惜点评老师只指出写错了,而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写“艾”,不可写“碍”。老师们,你知道为什么要写“艾”吗?
艾aì
草头表意,乂(yì)表声,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芳香气味。春天,艾草长出嫩叶,其叶子的表面为青翠色,叶子的背面是青白色。这种青白色很像老人的白发,所以古代常以艾喻老。《礼记·曲礼上》说:“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色如艾也。”“苍白”就是“青白”。意谓人至五十岁,年过半百,头发也转白了,可以称“艾”了。所以俗称五十岁为艾寿。老人身体渐衰,生命将尽,所以艾引申出衰落、尽|止之义。“方兴未艾”就是正在蓬勃兴起没有衰落尽止的意思。如果写作“方兴未碍”,似乎也讲得通,但非这一成语自古至今传承的固有的本义。那个学生不知这一点,是“蒙”的。嫩的艾叶可将其搓柔、捣烂、浸泡,和糯米粉做成粑粑,俗称艾粑,青香可口。也可柔搓成艾绒,制成艾灸条,医疗效果颇好。由此反向引申出 悔恨的意思,如“自怨自艾”。艾草气味芳香,所以端午节时人们将艾草悬挂门庭,我国中草医认为凡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发出的芳香之气都有净化空气,预防传染病的作用。但屈原的《离骚》却将艾草列入臭草之类,可知《离骚》中的香草和臭草只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艺术形象而已,并非臭草中的植物都臭而不香。艾,也用作姓,可能是古时种艾之人即以艾为姓。这就是姓名学中所谓的以职业为姓,此与董是藕根,种藕之人即以董为姓,蒋是芰白,种茭白之人即以蒋为姓同理。
另外说一点:平仄格律发端于南北朝时代的齐梁两朝,至初唐时期渐至成熟。《诗经》时代的人作诗都是按当时当地的口语作诗押韵,所以那时的诗歌中还`没有出现平仄格律,不要误以为《诗经》也是讲究平仄格律的。因见老师们在讨论“塞向墐户”时谈到《诗经》的平仄问题,所以写下如上的话,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