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榆林的晨光还带着几分柔和,车轮便驶离城区,沿着包茂高速向鄂尔多斯进发。约莫一个半小时后,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轮廓在草原尽头渐次清晰,这片坐落于巴音昌呼格草原的圣地,既是国家 5A 级景区,也是承载蒙古族千年记忆的文化坐标。
成吉思汗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伊金霍洛”,意为圣主的院落;而“鄂尔多斯”,意为有诸多宫殿的地方,来源于成吉思汗宫帐“鄂尔多”(斡尔朵)一词,即指有成吉思汗八白宫等诸多鄂尔多的地方。
入景区购票后,首先来到成吉思汗陵园入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16.8米、长25.6米的宏伟牌坊。其乳白色石刻墙壁配以蒙古族传统图案装饰的蓝色屋檐,牌坊式大门顶端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石雕牌匾,整体显得庄重肃穆。门牌楼与陵宫相映生辉,引领人们步入沧桑的历史长河。

走过陵园大门,来到铜像广场。眼前是一座高大威武、英姿飒爽的成吉思汗骑着骏马的铜像,仿佛仍在践行 “心胸有多宽广,战马就能驰骋多远” 的豪迈誓言。成吉思汗,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族乞颜部人。公元1184年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后逐步统一蒙古各部落,公元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凭借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率领蒙古铁骑踏遍整个欧亚大陆,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版图面积最大的王朝。
“看,成吉思汗铜像的右手是空的。”妻说,你说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呢?弯刀?还是马鞭。
按照蒙古族的习惯,他的右手应该是拿着马鞭,那他的马鞭去了哪里?
当年成吉思汗率军攻打西夏的途中路过伊金霍洛旗草原,手上金马鞭忽然掉落,随行部下刚要帮忙捡起,被成吉思汗制止。他似乎悟到了什么,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或许在那一刻有些疲惫,眼前这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也许就是他白发之时的享乐之邦,这是不是长生天的旨意,于是他指示部下,将来他死后,就安葬于此。而鄂尔多斯部便因守护这份遗愿而生,将这里命名为 “伊金霍洛”,意为 “圣主的院落”。

过了铜马广场,拾阶而上。三座穹顶陵宫如展翅雄鹰静卧草原,乳白墙体搭配朱红门窗,金黄宝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就是成吉思汗陵宫大殿。陵宫是祭祀成吉思汗的圣地,其建筑保留了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形状特点,成为蒙古民族代表性建筑。
成吉思汗陵宫,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由正殿、后殿、东西殿、东西过厅组成。正殿高24.18米,东西殿高18米。中间正殿高达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亦覆以黄色琉璃瓦,高23米,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显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 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这盏酥油灯燃烧了整整780年,从未熄灭!这里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灵柩。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其地位极为显赫。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鲁锭”。苏鲁锭即为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其灵魂便附在其上,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苏鲁锭是十分神圣的。在正殿的东西廊中有大型壁画。主要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
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亲征西夏途中病逝,享年66岁,结束了其戎马生涯。按照蒙古族习俗,他被秘密安葬,不起坟冢、不立墓碑,葬后以万马踏平,因此近八百年来,其陵寝位置始终是个未解之谜。传说为便于日后寻觅,下葬时当着一头母骆驼的面杀死了它的幼崽,并将鲜血洒在墓地上。次年春草萌发后,墓地与别处已无异样。后人祭祀时便牵此母骆驼前往,母骆驼到墓地会因思念幼崽而哀鸣,人们便在其哀鸣处举行隆重祭奠。然而,当这头母骆驼死后,成吉思汗的墓葬便再无人能找到。
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先祖最后一口气的驼毛,数百年来一直珍藏在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的灵柩“银棺”之中。对蒙古族而言,这些驼毛是成吉思汗灵魂的象征。达尔扈特人是该陵园的守陵人,也是唯一有资格主持祭祀仪式的部族。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崇尚自然,坚信人的肉体与自然息息相关。因此,达尔扈特人所祭奠和守护的,不仅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更是其英灵的所在。
成思汗去世后,建立了成吉思汗白色宫帐,被视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祇”,受到最高规格的供奉祭祀。作为游牧民族,蒙古族的这一做法适应了游牧生活特点,宫帐可随时迁移,便于随时随地举行祭祀。历史上成吉思汗陵曾多次辗转迁移,直至1954年才从青海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

苏勒德祭坛是供奉成吉思汗战神的场所。其中,“四斿哈日苏勒德”由主苏勒德与四柄陪苏勒德组成,是成吉思汗所向无敌的战神、平安吉祥的保护神,象征着他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压倒一切邪恶的力量。苏勒德的缨子采用九十九匹公马鬃制成。祭坛上还安放着大蒙古国的阿拉格苏勒德(花纛)。该祭坛高15.4米,直径54米。

阿拉坦甘德尔敖包是为了纪念成吉思汗掉马鞭而设立的敖包。敖包,蒙古语意为“堆子”,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是石头堆或土堆,通常设在山顶或丘陵之上,是圆锥形的实心塔。以示纪念,并以此作为指示方向的标志。成吉思汗陵园建成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的查干苏鲁克大祭祭天仪式均在此举行。鄂尔多斯敖包汇聚了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萨满教祭祀文化和传统祭祀方式,宛如一座通往神秘长生天对话的圣坛,其上矗立的苏勒德神纛象征着成吉思汗精神永存,充分展现了鄂尔多斯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误解了几十年,原来《敖包相会》中的“敖包”不是约会的地方!敖包不是蒙古包。
成吉思汗陵附近有大型舞台杂技魔术剧《鸿雁》、“双骏马术团”马术表演及蒙古族观赏婚礼表演等。因行程时间有限,我们未能观看这些演出。

离开成吉思汗陵后,途经伊金霍洛草原。天空澄澈明净,湛蓝的天幕下,白云如棉絮般悠然飘荡,时而聚集成团,时而散开如轻纱。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泉水叮咚,湖水荡漾,百花盛开,百鸟欢唱。碧绿的草甸宛如精心铺就的地毯,一直延伸到天际。马群在草丛中漫步,悠闲啃食青草,微风拂过,带来阵阵青草的清新气息。停车驻足,任这份惬意与自在萦绕身心,眼前尽是蓝天白云与草原交织的治愈景象。
巴音昌霍格草原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一片几乎未受人为破坏的原始草滩。这里曾是成吉思汗陵寝的禁地,常年流淌着传说中因成吉思汗灵车陷住而喷涌出的陶高布拉克圣泉。

成陵周围的达尔扈特牧民,在巴音昌呼格草滩周边建立了诸多的蒙古包,为游人提供草原牧人生活的体验项目,并为游人提供骑马、射箭、摔跤等娱乐活动。远方的客人在洁白的蒙古包里做客,品尝奶茶、手扒肉,听听草原牧人悠扬动听的鄂尔多斯民歌,骑上骏马,在草原上自由地驰骋,领略草原风情,感受古老风俗。不同的是,这里不叫农家乐,而是称做牧家乐,大概一个意思吧。

午后,抵达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主城区由东胜区、康巴什区及伊金霍洛旗驻地阿勒腾席热镇构成。红海子湿地公园坐落于伊旗政府驻地阿勒腾席热镇,横跨东、西红海子,面积达26平方公里。该湿地与草原相连、与城市相融,展现出“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景象。这里生态环境宜居,环境优美,既拥有现代都市的繁华,又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韵味。阿勒腾席热镇是鄂尔多斯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建设体现了鄂尔多斯城区的特点,规模和水平远超一般建制镇。
我们到乌兰木伦河畔,便启程返回。后视镜中,鄂尔多斯城区的轮廓与草原风光渐行渐远。回味今日行程:成吉思汗陵八百年的传承令人沉静,伊金霍洛草原的蓝天白云使人舒展,鄂尔多斯城区的独特风情让人愉悦。这紧凑的一日游,充满了草原与都市、历史与当下的美好交融,为此次短途旅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临走前回望这片草原,忽然读懂它的厚重:这里不仅是陵寝,更是民族精神的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