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到21日,我参加了在河南省长垣县参加了“河南省杏坛网研社第三届年会”活动,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寻味长垣——从专业深处寻找职业幸福。
本届年会有四大主题:教师专业成长、班级管理智慧、家校合作沟通和课堂教学展示。
近三天的交流分享,我们共同聆听专家的讲座,共同观摩名师的课堂,共同交流教育的话题,共同寻找职业的幸福。
三天的共同生活,我们到底寻找到了什么呢?
一、师味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本次年会首先分享的是来自安阳县许家沟小学的闫付庆老师。他讲的话题是《做一棵不断生长的树》。他在极其恶劣的山村小学环境下,努力教师专业成长,专注教育阅读、致力班级工作,扎根山村教育,一路走来,最终走向全国,成为《班主任之友·小学 版》封面人物。
从闫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对师者二字,最朴素的诠释:不懈追求,丰富自我,影响学生,共同成长!他说:教育即陪伴,教育即成长,我让自己努力长成一棵树,哪怕是一棵山间最常见、最朴质的酸枣树!
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对师道真谛的不断坚守,成就了闫老师从草根教师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这就是师者!
年会上,对我影响深刻的还有两节初中语文课。
课堂是教师的基石,教师只有立足课堂,才是实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图景。
兰苑中学杨丽红老师的《散步》一课,自然流畅。从学生朗读课文,到语句赏析,从概括内容到主旨领悟,从题目重设,到人物对话,都紧紧抓住该文语言、思想引领学生学习文章阅读的方法,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最后设计的与人物进行对话的教学环节,很好的把阅读与写作,内容理解与人物分析,文本解读与语言运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为本课的点睛之笔。正如杨老师课堂小结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成长喜悦的课堂”!
孙永芳老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课,从读题目入手,徐徐展开对诗歌的赏析,以关键诗眼“烟柳”,关键诗句“遥看近却无”次第深入,进一步引领学生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人物关系等角度,深度理解诗歌。并拓展阅读其他相关诗歌,了解其他写早春的诗文,点出写作中可供借鉴的手法,很自然地把阅读与写作、诗歌与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之中,可谓“润物无声”。“不尽春心,更在早春外”,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孙老师的课堂,充满师者应有的厚重儒雅,充满课堂应有的自然生长,充满语文应有的隽永温润。
这些,都是师者味道!
二、书香
教书人,首先就应该是一位十足的读书人。
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有一段深入专业阅读的历程,并将伴其职业生涯的始终。
不必说闫付庆老师通过读书、读自己让自己从山村小学走向全国,也不必说吕娟老师以《教师职业标准》号召大家走上专业阅读,自己也以课题为驱动成为全省名师,单是讲述班级管理主题的梁树丽、谈家校沟通的杨诗云老师就句句不离书香班级话题。
梁老师在校讯通博客上注册帐号,并努力让自己的书写不辍。她多次被评为校讯通年度博腕,并被评为“书香班级”称号。试想,如果没有不断的阅读吸收,怎么可能有不断的写作输出!
杨诗云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最大的创意在于创办了家长读书会!她先后向家长推荐《做最好的家长》、《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书籍,家长读书会从第一次的二三十人,发展到第六次的二百余人,从自己的班级发展成全校的组织,可见书籍的力量有多大,知识的能量有多大!
三、情谊
之所以来参加本届年会,是因为平时里大家都只在线上交流,只见文风字,交流交心,却从未谋面。
有了这样一个线下当面交流的机会,大家亲见本人,音容笑颜,鲜活亲近。
焦兵书老师的领导气质,强大的聚合力,精心的组织性,不亲见不足以感受。
徐文祥老师的博学多识,幽默风趣,严格随和,不亲见不足以体会。
孙永芳老师的儒雅亲和,专注执著,沉稳大度,不亲见不足以领会。
闫付庆老师的坚韧质朴,本真专注,细心认真,不亲见不足以领略。
潘颖老师的大姐风范,温润内敛,细致娴雅,不亲见不足以感悟。
……
其他诸位网友的多样个性,专业特长,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在片言只语的对话中,在相识而笑的眼神中,自由地传递。
这些都将线上交流变得更鲜活生动,更真切感人。
这些都增进了彼此的融合与了解,更真挚亲密。
更让人意外的是,梁树丽老师居然是我现在学校的同事李杰老师在师院学习是的同学、同桌。
她讲起当年上学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她们一起去勤工俭学发小广告,为要不要随意丢掉的争论,居然还清晰记得;她们一起上学时,在教室楼下叫着彼此的绰号的场景,居然还大笑不止……
这就是情谊,一起向着一个方向——教师专业成长,一起为着一个目标——教育的清明深刻,才有的共同的心绪,共同的追求的情谊!
这是杏坛网研社聚合在一起的情谊,这是教育追梦者才有的诚挚执著的情谊。
四、动力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正是因为网研社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我才深深地感觉到各地都有像一样坚持走在教师专业成长路上的同道中人,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才时刻感到一种力量在背后推动着自己不断前行。
群里的网友都是来自全省(甚至是省外)的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省内名师,他们的优秀,不断地刺激我校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成为自己不懈前进的动力。
杨诗云老师在卜恩年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书写行走日记,一年来,就写了145篇,42546字。从只知耕耘的学科教师,成长为有独立意识的优秀班主任。
最给人动力的就是“烟雨楼之约”师徒结对活动。来自杭州的卜恩年团队(杨诗云、王志霞),来自安阳的孙永芳团队(杨丽红),徐文祥团队(郝海峰、李琳),三组师徒从众多师徒成长小组中胜出,在年会上阐述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更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我想,每一位参会教师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进步的力量!
三天的会议,将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记忆,将激励我们在今后的专业成长道路上继续坚守,将汇聚更优秀的教师走在一起,共同携手,为着自己的教育梦想努力拼搏,为着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