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本书
宜山一中 薛思雪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栖栖一代,终生碰壁,身否道穷,坚持真理,矢志不移。
经过了艰苦卓越的人生历程,他最终让自己从一个流浪的学者成为国人心中的圣人,千秋万世之师表,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精神导师。
在流浪的途中,他写下了《论语》,一部东方的圣经,一个民族的经典,一本华夏的史诗。
我想,孔子如果生活在今天不仅是一个学术大师,也许是一个网络大咖,一个极具争议的公众人物。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子;有一千种经历,就有一千种解读;有一千种心情,就有一千种感悟。同样,对《论语》的解读,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解读的是一种心情,阅读的是一种人生,品读的是一种感悟。钱穆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应承担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作为《论语》一个普通的读者、爱好者,向学生传授《论语》的师者,我平时对孔子《论语》最真的感受是“率真和朴实”,孔子是率真,《论语》是朴实的,率真得通透,朴实得干净,没有一丝的杂质。
真理,都是朴实的;朴实的,不一定是真理。孔子只是把所见、所闻、所想所记录,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喜笑哀乐怒叹达,此外,似乎没有半点出名的杂想,也没有半点惊天地恸鬼神的气志;我想惟其如此,这个人这部书才能千古流芳,惠泽大众,感化世人,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恒的信仰。
孔子之喜:孔子在鲁国以大司寇行摄相事,面露喜色,门人责问:“君子祸至不喜,福至不忧”,孔子称是,对自己的态度如此解释:“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觉得尊贵,这样不好吗?”
孔子之笑:孔子周游列国,形色匆匆,流落至郑,郑人谓子贡孔子的神色“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说我象丧家之狗,是这样,是这样!”孔子食尽人间烟火,吃遍五谷杂粮,经历人生百事,惨遇人间万辱,流落人间百地,却有如此通悟,实在是太伟大了。
孔子之哀:孔子强调“哀而不伤”。颜回死,孔子哀哭而至于恸,门人开导,孔子曰:“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而恸哭,又能为谁哀伤而恸哭呢?”
孔子之乐:“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没事的时候,喜欢跟人唱歌玩,唱得兴高采烈,他一定得让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此刻的孔子童心未泯,风趣搞怪,让我们看到圣人的可爱的一面。
孔子之怒: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孔子得知季氏八佾舞于庭这种僭越道德伦理、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行为时,便极为愤怒地说道:“他用六十四个人的规模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僭越礼制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言外之意就是有一天,季氏可能要谋反,极为不齿和愤慨。
孔子之叹:孔子站在河边,感叹到:“消逝的时光正如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流去啊!”这正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不但写出了孔子对时光的感叹,更是对自己在五十年间没有大成就的叹息啊,其中又饱含了多少曾经的沧桑。
孔子之达:孔子对生死学习的道理的通达更让我感到绝妙。子路问鬼神之事,孔子只答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活人的事情还没有明白,怎么失想看去待奉死人?孔子也挑明了,学习要朴素一点,从眼前开始,不要去思考虚无玄远的东西。子路听到这个回答后先是震撼,然后不甘心。又问:敢问死。孔子淡淡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连生的道理都不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两句雷人的回答流传了千古。孔子提出:“不怨天,不尤人”,这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名言,但这区区六个字做得到吗?一个人不去抱怨,就意味着他硬生生地把很多可以宣泄出去的怨气放在了自己的心里,不再推向他人同时意味自己少了许多开脱的理由,这是多么的难啊!
孔子为何可以做到如此的豁达干净呢?因为他自己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悟通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交友之道,人生理想之道,终于,孔子也走到了尽头,一个结束他,也让他永生的时刻。
孔子一生喜欢唱歌,他也是一个诗人,孔子临终前给我们唱了一首歌,惊天地为之泣鬼神的歌。
“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泰山崩了,天柱折了,哲人去了。哲人去了,泰山崩了,天柱折了。
从此,一个巨人永远停止了思考,留下了永恒的思想。孔子,不再仅仅属于春秋时代,他,属于千秋万代!
这本书,一如孔子,让我们细细品读。孔子,一个国家人民的万世师表;《论语》,一个中华民族的永远信仰!
此刻,我心怀无比虔诚地在键盘上这篇文字,耳畔仿佛传来了孔子在弹奏其《幽兰操》时,那穿透时空的苍凉悲壮的弦音和歌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是为记,公元二零一七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