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读书的日子
正道群友们,晚上好!2018年寒假,我加入了“正道语文寒假共读”群,与群里优秀的老师们完成了《我怎样教语文》的阅读。今天有幸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经历。正道群里的老师们身怀绝技,专业能力超强。我今天在此班门弄斧了,如有不当之处,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读书不多,“言”值不高。我仅仅从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谈谈寒假共读给我带来的悄然变化。
一、因何加入共读
2017年11月,我有幸加入正道语文这个大家庭。刚入这个家庭感觉自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群里老师们的积极、好学、专业、优秀震撼了我。这是我在闭塞的乡村学校所感受不到的。本来已经产生的职业倦怠在正道大家庭里慢慢消失,在满凤老师的鼓励下,在更多优秀教师的引领下,我开始反思:难道我要这样碌碌无为一生?反思之后,心中萌发了追求梦想的种子。梦想因阅读而生。长时间疏于阅读的我变得懒惰,读书时老静不下心来。
正当我因无法静心阅读而苦恼时,唐锐老师在群里发起“寒假共读”的号召。我几乎没有犹豫就加入“寒假共读群”。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挑战一下自我,为有朝一日花开积蓄。
二、细数共读的日子
2月1日共读正式开始,我会永远铭记这个日子。这一天是我精神重生的日子。午后,我坐在桌前开始看书,没有空调,零下十度的寒冷没有让我离开书本。
参加共读必须每天完成作业,由组长批改。唐锐老师,于光荣老师,李开娴老师是我们的共读组长。三位老师每天早早地布置作业,不辞辛苦地为我们批改作业,甚至到凌晨。这份敬业深深地感染了我,同时也激励着我坚持阅读。
共读路上,我看到三位组长诠释的责任和义务;我看到优秀的老师们醉心阅读的坚持。这是我寒假共读中读到的另外一本好书。
日子一天一天走,书页一天一天薄。清风朗月水滴石穿,2月13日,我终于完成了《我怎样教语文》的阅读。好久没有真正读完一本书了,当时的激动如在眼前。
马上要过年了,共读活动暂停几天。2月19日,共读重启。我没有换其它的书,继续读《我怎样教语文》。好书不厌百回读。何况是叶老和夏老的文章。这一次我采用跳读法选择和教学密切相关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文章来读。第二遍阅读,感觉顺畅许多,之前的许多疑问豁然开朗。
2月24号,学校开学。开学初教学工作繁多,加之又是班主任,白天根本没有时间摸书。即使忙也没有忘记读书写作业这件事。晚上,在备完课后,开始读书写作业。我不想漏掉一次作业,既然做了就要完美结束。意志战胜了瞌睡,战胜了惰性。2月25日,打完最后一个字,我给寒假共读画上了句号。
三、共读带给我的思考和转变
(一)思考
一天在正道群里偶然发现一位老师分享的一个关于教师读书的调查。
2014年,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对上海4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3411名教师进行了阅读调查,其后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中,列出了一系列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教师阅读时间短:82%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其中,阅读时间达90分钟以上的仅占6%,60-90分钟的占12%,30-60分钟的占48%,另有34%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下。
教师读书数量少:61%的教师在过去一年里读过的书不超过4本。其中,3-4本的占32%,1-2本的占26%,还有3%的教师一本都未读过。
教师购书数量少:86%的教师在过去一年订阅的期刊杂志低于2种,79.4%的教师一年购买的书籍少于10本。
教师阅读效果差:在浏览、泛读和精读三种阅读方式中,39.2%的教师以浏览为主;其次是泛读,占32%;最后是精读,占28.8%。
看到这个调查,我非常吃惊。这说的不正是我吗?朱永新教授说“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职业群体,也放弃了阅读,不少教师只靠几本教学参考书在课堂上打拼。教师不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是整个社会缺乏阅读的现象的缩影。拯救阅读,请从拯救教师的阅读开始。” 部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这套教材的编写专治读书少。学生的阅读现状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这套教材的编写难道仅仅治学生读书少吗?我们语文老师呢?
教师好读书,才能指导学生读好书。没有爱读先生,何来爱读学生?语文老师要担起引领学生热爱阅读的重任。己所不欲,怎施于生?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的书,读书的云来唤醒学生读书的心灵。
(二)转变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我是典型的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每到寒暑假总是给自己制定关于读书,关于练字的计划,然而总是在开学时后悔没有实际行动。这是我性格上的弱点。但是2018年的寒假是我自工作以来过得最充实的时光。读书、练字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加入共读之后,每天心里像装了一只刺猬似的,只要偷懒的念头一冒出。这刺猬便会张开刺让你不舒服。这种群体向上产生的约束力,让我陡然转变思想,力争追上书友的脚步。我觉得寒假共读让我改掉拖延、懒惰的坏习惯是最大的收获。
寒假共读让我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女儿性格上有马虎的坏习惯,读起书来只重速度,不求质量。2月21日那天,雨夹雪。我正在读叶老的《中学国文学习法》,女儿走来炫耀似的说她一天读了三本书,笑话我读书速度太慢。刚想批评,话到嘴边咽下。之前针对她这个读书问题,说了不少,但是收效甚微。这时,机缘巧合,我正读到《中学国文学习法》一章中的“阅读举要”,满满的关于阅读的干货。于是圈出关于如何阅读的句子让她读。女儿对叶圣陶是了解的,读过叶老的童话《稻草人》,学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老的教诲让她红了脸。她拿来昨天读的《追风筝的人》坐在我身边重新阅读。这次读得细了,以前嫌费事不愿圈画批注,这时主动去圈去画了。寒假共读不仅改变了我,还改变了女儿。好书的力量果然强大。
四、学以致用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灵活运用。共读结束,新学期开始。我尝试着把文章中介绍的方法移植到语文教学中。
教学《社戏》,当我再次看到平桥村少年开船的动作时,我会不由得想到叶老的文章《文章的动态》,于是试着从叶老传授的方法中引导学生感受动态美。
2018年2月25日阅读记录
今天学生正式报道,身为班主任忙碌了整个白天。晚自习看班研究鲁迅先生的《社戏》。阅读中,我不自觉地想到《我怎样教语文》中叶老和夏老关于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不是刻意为之,书中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乘风而来。
读到少年开船去赵庄看戏,“文章的动态”一下子从脑海中冒出来。于是翻到这一篇重温了一遍。“除了电影以外 ,比较可以表达事物动态的还要推文章。事物的动作分为两类,一是连续的动作,二是片段的动作。为了保持动作的连续紧凑,有两种普遍的方法,一是利用短促的句读,二是提示短迫的时间。”
《社戏》第十自然段实在是描写连续动作的典范。“跳”、“拔”、“点”、“磕”、“退后”、“架”,这些动词的贴切使用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少年们开船动作的快速与连续,有力地表现了少年们架船技术的高超,同时也表明双喜的包票绝非信口开河。同时,我发现这一处用的是短句,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即”和“于是”两词揭示了少年开船的时间快,动作的连续性增强。如果没有读过叶老的这篇文章,我是不会从“动态”的角度来品味的。
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本学期,我在阅读上有了一些规划,在班级内展开“勇攀书峰”的阅读活动。我在墙上开辟一处地方,用毛笔在红纸上写上“勇攀书峰”四个大字,并把它贴在高处,然后用铅笔在墙上为每一名学生画出攀登的路径。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便签,读完一本书后,在便签上写上书名及阅读时间,然后贴在自己的书径上。一个月评选一次“读书达人”。这项活动深受学生欢迎,班级读书的氛围很快浓起来。
叶老强调,写作要关注学生的“积蓄”。学生觉得作文难写,我调查了一下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难写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这不正是“积蓄”的问题吗?实际上,学生并不缺积蓄,而是不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罢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在班级中度过。抓住这方面的“积蓄”会大大降低写作的难度。学生对日记有抵触,甚少有学生坚持。所以,我准备本子,按拼音顺序给学生编号来记述《八(1)班那些事》。学生从学校和班级中选择一天中最有意义,最新鲜的事来记录班级故事,并且要拟写一个漂亮的标题。这个活动学生乐意去写,竭尽所能写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正道大家庭里我虽然像苔一样微不足道,但是这次寒假共读让我催生出了开花的欲望。钟亮老师鼓励我们“新学期要做一棵开花的树。”慢下来读书、反思、写作,为一树花开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