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的警示:筑牢国家安全“铜墙铁壁”

国家安全部近日公布的间谍案令人警醒:曹某等三人竟以“外卖员”“钓鱼佬”为伪装,在重点军事区域附近设立“观察哨”,长期向境外报送军事秘密。最终三人分别被判处十七年至九年有期徒刑,这起案件不仅撕开了间谍活动“生活化伪装”的新面纱,更向全体党员干部敲响了维护国家安全的紧迫警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国家安全防线既需要“高精尖”的技术防控,更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的“思想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当好“排头兵”和“守护者”。

三名罪犯明知对方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却因“高额报酬”诱惑铤而走险,用外卖服、钓鱼竿等日常物品掩盖犯罪行为。这种“生活化伪装”的间谍手段,折射出当前国家安全斗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国家安全法》第七十七条明确规定,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党员干部更应成为严守秘密的表率,涉密岗位的党员干部若思想松懈,就可能成为国家安全的“薄弱环节”,即便非涉密岗位,面对身边异常的“外卖配送”“野外垂钓”等场景,也需保持政治敏锐性。党员干部特别是涉密人员是境外情报组织重点收买对象,必须时刻牢记“一次泄密可能倾覆一场战役”的历史教训,以“思想之盾”抵御金钱诱惑,用“信仰之矛”刺破伪装迷雾,在思想深处筑起不可逾越的国家安全防线。

案件暴露出的风险防控漏洞,反映出基层安全防控中“最后一公里”的感知盲区,更凸显党员干部提升“动态感知能力”的迫切性。要睁“智慧之眼”,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要立“敏锐之耳”,深入群众从“张家长李家短”中捕捉异常信息。当“钓鱼佬”总在军事禁区周边“甩竿”,当“外卖员”频繁在敏感区域“送餐”,这些反常现象绝非“巧合”,需要党员干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排查。当前,境外势力的渗透手段不断迭代更新,从传统的金钱收买转向“情感拉拢”“技术窃密”等多元方式,党员干部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储备,掌握新型间谍活动的识别方法,让安全防控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个角落。

捍卫国家安全,党员干部更需亮出“法治之剑”、扛起“责任之链”。曹某等三人的判决结果,彰显了我国打击间谍犯罪的坚定决心。党员干部既要做法律法规的“践行者”,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不向任何无关人员泄露工作秘密,更要做国家安全的“捍卫者”,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绝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痹思想。各级党组织要构建“全员参与”的国家安全责任体系,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三会一课”,定期开展保密风险排查,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只有每位党员干部都成为国家安全的“移动哨兵”,才能织就一张覆盖全面、反应迅速的“安全防护网”。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以“风雨来袭时我是主心骨”的担当,以“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敏锐,守好每一道防线、管住每一个细节,让“外卖员”“钓鱼佬”之类的伪装无处遁形,为国家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