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是一本讲修行的书籍,修身,正心,参透了佛的悟性,感激生活的赐予,用心去感受与体验世间所发生好与不好的事情。
关于我自己:不管干什么,我都渴望知道我真实的感受,我最底层的感受,我纠结于“为什么”,我更想知道别人的感受与为什么,我想知道彼此的差异,更想知道彼此差异的原因。通过观察去感受然后挖掘自己的需求最后做到请求,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种观察是需要通过《思考,快与慢》里提到的系统2的理性思维去观察,而不是用系统1的感性思维去观察,人们越是用系统1感性思维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当我们可以用理性思维去观察,我们就可以静下心来去感受自己,感受他人,去体验生命。当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我们或许就知道了需求与需要。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我一直认为,当我们可以更好的感受,学会放松,我们就可以做到“倾听”,当我们做到了“倾听”,倾听自己,倾听他人,我们就会更深入的了解需求。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事情时,我们的反应是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责备自己与指责他人都不是解决不中听事情的办法,我们要做的是,放下系统1的感性,静下心来,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去思考为什么不中听,不中听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我们需要在表达一件事的时候,传达对方我的感受,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受,以及我希望如何做,往往大家只传达感受,不会说为什么,也不会说他的期望,这样就会造成沟通的浪费,感情的浪费。在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表达需求时候,最基层的模版,就是他要传达他是谁,他希望如何做,原因是什么,两种方式大同小异,都是在传达自己的需求,原因是什么,我的期望是什么。
当我们倾听对方时,我们常见的问题就是想及时给反馈,给解决办法,但是我们是否真的站在对方的需求上考虑了,对方是想找个解决办法还是只是想倾诉一下呢。当对方生气时,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总之不要找借口就好。
倾听别人很重要,洞察别人的需求很重要,但是爱自己,宽恕自己更重要,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有时候我们看见书中的种种例子运用到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适感,因为书教给我们的不是1+1一定等于2,它关乎的是什么样的情景,需要我们去深度思考,理解沟通的思维。无论是人还是产品,最重要的是需求,如果我们能洞察到需求,再根据情景去实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