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是很老的一款游戏了,最近怀旧,又拿来刷了一下。顺便写点什么东西,算是心得吧。因为本来开始玩这个的时候,就是抱着模拟战略的态度来的,所以有些想法,趁此记录下。解放军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每次战斗结束,都会开个总结会议,看看自己哪里做得比较好,哪里要改进,哪里可里发扬;也看看敌人哪里是强项,哪里是弱点,下次再怎么处理类似问题等。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这里也不要脸的学习下。
本次玩三国,选的是刘备入蜀的剧本,选择刘备方势力。先介绍下基本背景:此时是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趁势取得了半个荆州(江凌及荆南四郡,江夏也在刘手中),与江东孙权保持着盟友关系,北方为曹操,占据着长江以北除关中长安及陇西以外的地方,还占据着半个荆州(襄阳),西北方为马超集团,此时与曹操交恶,因此和刘备也保持着盟友关系。此外,还有两股势力为汉中张鲁及益州刘璋,都保持着中立关系。按史上原来情节,以后发展应是刘备在益州内奸的帮助下,从荆州入蜀,然后北上夺取汉中,曹操则击败马超,孙权虽然想北上,但被曹操压制住,正式三分天下。
开始玩之后,先花时间考虑了一下整体战略问题。前人教导我们做事情无非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三个步骤,呵呵。在开始操作之前,确实要好好考虑一下大的方向。思索之后,决定不按史实发展的方向,新定战略如下:开始时不入蜀,而是全力经营好江凌,然后再趋两个盟友(孙,马)都在与曹操作战之际,北上襄阳,全取荆州;之后凭借长江之险挡住曹家的进攻,发展襄阳,将荆州发展成稳固的基地,然后趁机北上占领上庸,借助那里地形死守,再从上庸进兵汉中,再将汉中发展好后,收服马超集团,壮大手下队伍;再次出兵东进,与曹操争夺中原。定这个战略主要出于几个原因:第一:蜀道难,从江凌如果出兵入蜀,将花费大量时间和兵力,入蜀之后,再从蜀中杀出,又要大量时间,而且入蜀之后必须想法夺取蜀地北大门—汉中,这样花费时间将更长,在这段时间里,曹操可以全面对付孙家及马家,有可能会提前把马家灭了,并收服马家军人才,这是我不想看到的,这就是第二个原因:刘备集团些时虽然文有孙明,庞统,武有关张赵黄等,但如果要争取天下,这些人显然还不够,还要争取大量人才,汉中张鲁与西北马超简直就是两个人才库,尤其是马家军的战将,我简直是垂涎三尺,呵,所以一定要抢先得到,完成搭班子的步骤。(先灭了马家,再劝降,呵,不厚道,还是盟友呢,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啊,对不住了),第三,就是孙权方面的考虑,如果我入蜀避曹,使其压力过大,会不会抛弃与我的盟友关系,而趁我主力在蜀中苦战时,西进夺我荆州呢,那就麻烦了,将失去基地;如果我也北上,可以牵制一部分曹家势力,说不定孙家可以顺利将战火引向曹氏的中原地区,那就可以给我发展带来一定空间和时间,后来情况发展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当然,此战略也有几个问题,首先就是上述第三点,孙家能否顺利北上,另一点就是自己全力北上之明,益州会不会来侵扰你的后方,这两个不确定性摆在那儿,当时也犹豫了好一段时间。如果一个策略有三个以上不确定因素,那么此策略基本就是空想了,如今这战略有了两个不确定,已经离三个不远,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将十分危险。但最后还是用这一战略了,主要考虑也是那一点,蜀道难,我要入难,刘璋要出也难,如果有风吹草动,还有一段时间来反应调整。战略已定,于是开打。
第一阶段:深根固本
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荀彧劝戒曹操: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兗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原将军熟虑之。
强调的就是一个深厚的根基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打基础阶段为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时期之一。此时,手中掌握有江夏,江凌及荆南四郡,南四郡较为偏远,江夏东面因与孙家结盟,暂时无问题,西面易守难攻,而江凌直面曹家,也是入蜀与出蜀要道,本身又适合发展大城市,因此,决定全力发展江凌,其余地区则设立一都督任其发展,同时将南四郡大量资源运往江凌,支持其建设,80%的人才也集中于此,集中力量好办大事,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兵精粮足,而且发展好后就不用操心,自己会产生资金与兵粮,这就想当于一个成熟的现代企业,如果已经建立了运行良好的企业系统,则就可以将给经理人打理,创业人士就可退出,另行开拓新项目一样,而且原先企业可以为新项目提供一定的支持。
此时,机会来了,孙家与马家在东线与西线对曹家发动了攻击,曹家大量人才调往这两个战场,襄阳地区有兵无将,于是马上出兵,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拿下了襄阳及长江边的战略要地,再按江凌的方式,开发建设襄阳,襄阳也建设好后,与江凌一道,组成了牢固的发展基地,战略第一阶段结束,不由松了一口气。
第二阶段:原计划:北上,西进,收马,完成搭班子任务。实际情况:北上,东进,在中原埋下钉子,将洛阳包了饺子。
第一阶段结束后,休整建设了一段时间,同时发展兵力,就在准备北上争取上庸时,孙家送了一份大礼过来,原来,在我第一阶段时间,孙家北上也打得不错,打下了江北的庐江,这时,不知他怎么回来,居然派了大量军队逆流而止,越过我的江夏,杀向曹家重兵防守的新野,孙家此招手伸得过长,犯了兵家大忌,没按远交近攻的原则,呵呵,而且新野小城,无法发展为前进基地,就算他打下了,也要从后方运送大量资源前来守城,要想再发展就难了,离后方太远,后勤实在很难跟上。我一看,有机可乘啊,呵。就将原来的计划时间拖了一些,很不厚道地看着盟友和敌人死掐,隔岸观火,我则发展兵力。同时盯着新野战场的情况,不出所料,孙曹两家在新野城下打起消耗战,看到两家在那的兵都差不多了,才出兵,当然主力还是北取上庸城,只派两队偏师就顺手牵羊拿下了新野,同时,上庸战役由于也是用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很快就拿下。此时,江凌与襄阳运到前线的补给也及时到了(深根固本的好处啊),接着花少量时间休整队伍。按原战略,应西进汉中了,可这时发现,由于马家在宛洛一线也一直打得不错(没像历史中那样,被曹打得灰溜溜跑回陇西),不仅守住了长安,还将宛城曹家军消灭了大部分,但马家自己此时也无力再战。洛阳的曹家势力也大受损伤,因此这一战线暂时消停,此外孙家也在东线对寿春发起了攻击,可以说曹家此时腹心(宛洛,许昌,陈留地区)已没有多少防护力量,这给我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因为汉中张鲁此时还是中立,不用害怕他会来袭击上庸,于是改变战略,战略重心东移,大军东进,先拿下了宛城,再一路东进,下许昌,陈留,陈留拿下的意义重大,因为这是西面进军中原及河北地区的门户,而且地形也是易守难攻,我从西面进攻好办,都是平原,直接杀到城下,但以后谁要从东面南面都不好攻,北面是黄河,守住隘口就可。此时,孙家也争气,拿下了寿春,并断续北上攻击徐州地区的小沛,此后,孙曹两家就在中原不断肉搏,省了我不少心事,可以全力经营西边,可怜的曹家,被三家联手打得节节败退,可怜的孙家,被我利用来牵制曹家。
陈留拿下之后,原计划下一步要拿下洛阳,再设法收服马家,完成搭班子的计划,但这时汉中张鲁突然对我翻脸,我只得把重心又回到了西面上庸上,同时大力建设陈留,将来要作为进兵中原与河北的基地。上庸方面,因为有荆州基地的支持(深根固本重要啊),无需花费大量时间从东线调兵,只要将将领调去即可(人才不足的原因,这也是一直要急着想收服马家人马的原因)因为张鲁手下无优秀战将,因此很快就解决了汉中,此时,又不得不分流一小部份人才到汉中经营,因为汉中接近陇西,同时,也可南下益州,也是战略要地,必须经营好,这时,人才不足的困难又折磨着我,几个人调来调去的,走钢丝,痛苦啊。
汉中之后,再回头一看洛阳,傻眼了,因曹家人才济济,在短时间内又将洛阳重新建设好,兵力恢复了起来,十几万大军,可东可西可南,而陈留此时还没完全建设好。形势危急啊。
还好,此时,孙家又对中原发动了一轮攻击,浩浩荡荡十几支队伍,曹家只得将大量战将调往中原,只见中原战场烟火连天,尸横遍野(当然这看不到了),因此洛阳又出现有兵无将的情况,而且,马家也对洛阳发动了新一轮攻势,但以马家的实力,估计是拿不下洛阳的,此时,我要么不动,全力建设陈留与汉中,要不与马家联手,拿下洛阳,但如果拿下洛阳后,马家的发展空间就全被我堵死了,到时,马家无处可发展,还不是要与我翻脸,而我汉中基地没建好,能扛得住马家进攻吗?若不解决洛阳,一旦中原战事结束,洛阳兵力西出,那么陈留,许昌……,想了想,还是趁机攻击洛阳吧,毕竟与马家有盟约在,还是有一段缓冲时间。能拿下最好,拿不下,也可将洛阳兵力消灭大半,争取发展时间。
于是,出兵洛阳,因曹家战将大部分在中原战场,洛阳只有些文官,有兵无将,而且又是与马家一起打,所以还算顺利,最后居然拿下了洛阳,而且马家在此役中兵力损失严重,如果此时他翻脸,那就是我打他的份了,呵。在这情况下,我还真想主动和马家翻脸了,没办法,心里一直记挂着马家军人才啊。就是这时,在汝南的曹家军团却突然北上,要来攻击我许昌,因许昌打下后,只留少量兵力,也没大注重发展(又是人才不足啊),所以曹家可能认为有机可乘,要来收复许昌。只能放弃打马家的念头,先解决汝南问题。但此时东线刚结束洛阳战役,急需休整,否则无力再战,怎么办?这时,深根固本的好处又来了,荆州基地此时又及时支援了数万大军,于是将这支生力军紧急调往许昌,终于在汝南曹兵到达之前赶到,于是打了个漂亮的防守反击,还趁时将汝南拿下。其实曹家在此役犯了个严重错误,他就算拿下许昌,对战局也无积极影响,我也会马上组织兵力反击。但如果曹家不是将汝南兵力北上,而是东进去收复被孙家占去的寿春,则很有可能成功,因为此时孙家主力全在中原战场,寿春防守功甚弱。如果寿春收复,再北上,可协助将孙家主力消灭在中原,南下,可再收复庐江,可惜了,曹家决策失误,将南面的一点力量送到我口中被灭了,从此,曹家一直在中原和孙家死磕,无力管西边的事。而我则是将攻击汝南的兵团留在汝南,因为和孙家迟早会翻脸,先在汝南驻扎重兵,埋个钉子吧。
汝南战役结束,洛阳兵力也休整好了,汉中也有了一定发展,于是我想是时候开始收服马家吧。但这时,意外又发生了。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进兵益州
接上述第二阶段,就在我准备和马家翻脸之时,荆州传来急报,益州刘璋出兵了,而且两路攻击,一路打汉中,一路打江凌。此时不得不将马家的事再拖,还好此时马家不敢和我翻脸,大家还维持着关系,于是决定:一边发展洛阳,陈留,作为以为进攻马家和中原的基地,一边对于益攻对汉中的攻势,借助地形,以守为主,对于江凌的攻势,因江凌是老基地,兵力及战争资源充足,准备反守为攻。于是在汉中布置了少量战将,将优秀战将调往江凌,同时,陈留又得留一些将领应对江北来的进攻,这时人才不足又来重困扰着我,难啊。
还好,汉中守住了,而且打了个小反击,攻入了益州,江凌一线也打得可以,一直推进到成都,将刘璋集团赶到了偏远的南中地区,此时,他对我已不成威胁,也不想再发时间去征服南中,因为打益州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心里实在不放心西北方面,于是对刘璋的打击告一段落,此役是意料之外的,虽然打掉了刘璋的攻击能力,来自西面的威胁彻底消失,但花费了大量时间,给马家以发展的时间。下面进入了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收服马家军
益州战役之后,一看西北,天啊,马家已趁这段时间发展了起来,长安雄兵十五万啊,而洛阳此时才到8万左右人马,怎么办?只能打了,否则一等中原曹家或孙家腾出手来,和马家联手,那我就要被包饺子了。还好,此时汉中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汉中洛阳两处相加有十几万人马,但和马家的长安及陇西地区比起来,还差多了。要打,怎么打呢?想了想,决定汉中以防守为主,因为汉中可借阳平关天险死守,同时,吸引一部分马家兵力过来。而洛阳方面,潼关,函谷关都在马家手中,无险可守,只能攻了。于是一线战将配在洛阳,二线的配在汉中。派使者和马家结束盟友关系,然后开打。计划是洛阳出兵,迅速占领两关,将长安兵力吸收到关下决战,但马家这时也犯了错误,在陇西地区对我汉中攻击不利的情况下,居然从长安调兵调将,西征汉中,使长安也出现了有兵无将的情况,被我迅速打到长安城下,因无将带领,大量马家士兵只能在城中呆着,我用攻城器械拆城,之后是城破人亡了。此时汉中也挡住了进攻,于是长安出兵抄敌兵后路,此后就打得比较顺利,拿下陇西,然后就是不断劝降,最终将马家军收入账下。
第五阶段:带队伍,打天下
至此,搭班子工作已顺利完成,战略方面已顺利实现,同时,陈留,洛阳及荆州基地已能够提供足够征服曹家及孙家的各项资源(兵员,粮草,器械),剩下的已是具体战术问题,只要带好队伍,认真对待即可。此时,已基本算是胜局已定,只是时间问题了,不要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