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本塞源论
《拔本塞源论》是阳明心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灯塔。拔本塞源,拔去木之本,充塞水之源,语出《左传》昭公九年。本文虽然篇幅较长,非常精彩,录其段落分享心得。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先生说:拔本塞源之论,不能让天下人清楚,你们天下学习圣人,成就自己与生具足的美好品质的人,将会越来越复杂困难,这样的人,往往都是动物那样的或者是没有开化教化的,还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修行的是大道。]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他看到的天下老百姓,没有内外远近之区别,凡是但凡有些血气的,都是他的昆弟、赤子之亲,都很想教养他们,以成就其万物一体的念头。]
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圣人以其悟到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化天下,使人克服私欲,去其蒙蔽,以恢复其心体之良知。]
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上古时候,还没有文字,教者以心学为教,学者也以心学为学,那时候,没有不同意见和其他看法。按照这个方向修行,成就高的就是圣人,成就差一等的就是贤人。背离此道的就是不肖。按照先生的说法,后世学者大多都是不肖。各行各业,都以此为学,都以成就德行为最重要的事。]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先生说:学校之中,以成就德行为最重要的,就像现在的大纲里也讲,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为第一目标。学生才能有差别,就是擅长什么以成就其德行,从而使其技能更加突出。]
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先生在这里明确说清楚了,心学跟知识技能完全不是一回事。先生也说过,也是为了更好的使用知识技能,比如先生本人的书法、射箭水平都极高。]
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时间长了,斗争劫夺的事多,解决不完的祸患,老百姓还会沦落为动物和野蛮。]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先生在这里告诫世人,明确学习的真相。如果不以德行为核心,记诵越广、知识越多、见闻越广、辞章之富,都会有损德行。]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这一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先生读了拔本塞源论的,必定会触动内心,必定发扬致良知于事事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