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傍晚时分,女儿被岳父岳母带出去玩耍,家里就我和妻子两个人。两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因为电视机里的内容实在太无聊。不知道是谁起的头,突然谈起了“头发长见识短”这个话题。谁都知道,这是一句对女性具有歧视性的俗语,所以我马上向妻子表面了自己的立场: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态度是坚决的,意志是坚定的,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性别歧视的言论!
2
聊天结束后,一个问题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头发长见识短”这话到底是谁说的?
“内事不决问老婆,外事不决问百度。”这是我从结婚之后就养成的好习惯。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百度让我失望了。翻了10多个查询页面,还是没有找到权威答案。综合了一下网上的信息,得出了这样一个结果:
“头发长见识短”指古代女性一般留长发,同时大多不会受到教育,也不常常出门户,所以大多见识短浅。这是一种文化积淀出的词语,只是沿用到今天而已,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对女性不尊重的说法。
不过,我对这个结果充满了怀疑。
首先,说这句俗语是古人说的很有问题。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除了僧侣,男女老少都是留长发的,并且不能轻易的损坏。《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战乱中被敌军射中眼睛,这哥们儿也是个猛人,干脆扯出眼球,大吼一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就把自己眼珠子给生吞了。所以,“头发长见识短”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点讲不通。在这件事情上,十有八九是古人在给背锅。
那么这句话是现代人发明的么?我觉得也不大可能。解放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被推翻了,广大妇女同胞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时至今日,近的如香港、台湾,远的如美国、英国,女性在结婚之后都要冠夫姓,而大陆女性却可以一直使用自己的姓氏。所以,“头发长见识短”这句俗语也不大可能是解放后才产生的。
不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损的古人说的,也不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今人说的,那么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民国时期的人说的了。如果我推断不错。那么,这句俗语产生的过程大致应该是这样的。民国时期,男子大多剪了辫子出来做事,见识相对较广。因为整个社会主流文化仍然是男权为尊,大部分女性缺少抛头露面的机会,所以见识相对封闭。久而久之,“头发长见识短”就成了一句俗语。
3
我有一个女儿,现在1岁零2个月。对于她的未来,我是这样想的:毫无保留地支持她头发长,全心全意地反对她见识短。
首先,我希望她能够喜欢阅读,通过阅读增长自己的见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和妻子约定,只要有时间,就陪她阅读,从小养成她爱好阅读的习惯。
其次,我希望她能够尽可能多除去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多见识,通过资料是无法完全获得的,只有亲自体验过,才能深入内心。
再次,我希望她能够养成思辨的思维习惯。见识是一个认识的过程,缺少了思辨,认识终究是肤浅的。只有能够对所见所识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真正的长了见识。
最后,我希望她能够尽可能多的去接触社会,去参加社会活动。转化不成人生行动指南的见识是没有太大价值的,而参加社会活动,是让见识产生价值的最简单办法。
一句话,头发可以长,见识不能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