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走自己的路
——前无古人的“沃尔玛+亚马逊”模式
不为人知的科技苏宁
2011年6月19日,当张近东带领大家喊出“再造苏宁”口号的时候,台下的数千人看到的是一个目光炯炯、坚定有力的董事长。
这一天,张近东患重感冒。他坚持拖着病体,顶着头痛,宣读了一份规划。
这是苏宁“2011—2020年新十年战略规划”发布会。张近东率领公司高管集体亮相,从连锁发展、营销创新、科技转型、电子商务等方面阐述了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立志将苏宁打造成一个在连锁地域、经营规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
在规划里张近东谈到,与过去20年苏宁的两次创业不同,新10年也是新的创业,苏宁必须要在成就世界级大企业的进程中“预先规划出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径”。
这份十年战略规划显示出了苏宁的雄心——拥抱未来。规划围绕未来苏宁将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线上线下两个网络大举推进营销攻略。创新、定制化服务、多渠道开发,成为核心词汇。
根据规划,到2020年,苏宁将成为破万亿元规模的世界级企业。其中,线下实体店实现销售额3500亿元,线上的苏宁易购实现销售额3000亿元。
苏宁就像一只天鹅,优雅而从容地浮在水面,水下的双脚却在不停地划动。显然,线下连锁实体店和线上苏宁易购平台,就是平静下蕴藏着丰富变化的双腿。
这场发布会的真正彩蛋,是作为苏宁后台的IT科技力量与前台苏宁易购的亮相,这也是苏宁能够义无反顾地杀进互联网市场的核弹部队。
发布会上,当时主管信息化建设的任峻首次从幕后走向前台,以“科技转型、智慧再造”为核心,阐述了未来十年苏宁信息化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发展战略。
十年磨一剑。对外界而言,科技苏宁更像一个隐秘世界,作为苏宁内部庞大系统的关键一环,很少为人触及。实际上,苏宁早在连锁时代构建的信息化系统就已成为行业标杆,在2000年时就提出了“E连锁”模式。张近东曾自豪地说过:“苏宁有IT神经网络。”后台先行,是苏宁连锁扩张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验。
作为苏宁隐藏在后台的信息化力量,此时的苏宁已具有强大的IT组织体系和文化,形成了4000多名信息技术人员的规模,建成了一张集数据、语音、视频、监控为一体的实时智能的网络系统,自主开发了涵盖运营、管理、服务的10大类120多个应用模块和子系统。
年轻的高管任峻将苏宁未来十年信息化战略概括为“四网合一”的
模式:
·高效高速的物流网络;
·贴心舒适的店面体验网络;
·便捷发达的多媒体交易网络;
·智慧共享的管理网络。
现在看来,这个“四网合一”的模式至今都是苏宁互联网变革的主要路径。
更具前瞻性的是,面对多类型客户的复杂需求、全球化的跨区域管理,苏宁提到了运用“云”的理念与技术。甚至2012年之后兴起的时髦词“大数据”,就和苏宁当时讲的用技术和数据服务客户,升级智慧苏宁的理念高度吻合。苏宁的信息技术在2011年就着眼大数据的潮流,这显示出苏宁在信息化战略上的一流前瞻力与执行力。
发布会涌现出了很多新名词,让与会的人“脑洞大开”。后来阿里巴巴、京东提出开放、建立生态圈,与当时苏宁的平台概念有很多共通之处。
调研过众多企业转型案例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有个结论:没有技术升级的互联网转型是一次“死亡之旅”。
苏宁所沉淀的科技力量消弭了这个魔咒。孙为民谈道:“苏宁有十多年积累的IT信息化力量,我们面对互联网转型时并不怵。”
“苏宁将变成一家实实在在的高科技公司,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智能管理供应商。”与会专家定义了苏宁的方向。张近东则认为,苏宁既变又没有变,不变的是苏宁还是会销售一件又一件的商品,还是会服务一个又一个顾客;变的是苏宁的销售方式,变的是苏宁的服务方式。
发布会上,作为线上销售平台的苏宁易购也正式亮相。一头连接制造商,一头连接消费者,苏宁意图通过IT信息化技术打通后台与前台,开始了成为新型科技零售服务商的征途。
苏宁与互联网以及IT技术的渊源颇深,但苏宁变革前半段还只是一个 “+互联网”的营销变革故事。
事实上,在十年战略规划出台之前,张近东认为线上渠道既然是趋势,加之自己有IT技术,对于体量大的苏宁来讲,一年投入个几千万不算什么,他很自然地抛出一个线上渠道部门投石问路。
张近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运用辩证法看待问题,在承认既有的优势资源是变革基础的同时,也说过“在趋势面前一切优势为零”。变革战略大方向一旦顺势而为,也要善于提前布局,种下未来的种子。
在趋势的风口,苏宁易购这颗日后呈燎原之势的种子冒了出来,不断重构苏宁的能力与边界,最终将整个苏宁卷入了一场“互联网+”的O2O生态革命。
可在用结果说话的苏宁体系里,最初给予这颗种子的建制并不高,只是一个部门经理的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