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活在自己造的梦里, 说说认知框架

01

探讨存在的影视作品有很多。

《黑客帝国》里,尼奥告诉电影里的其他人:他们不是真的,真的他们,正躺在散发着冰冷气息的实验室里,脖子后面插着各种管子,是那些管子、那些程序告诉他们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所谓的真相:

如咖啡袅娜的清香,如眼前呼啸而过的城市列车,又如,你每天按部就班的每一秒。

他们活在一个,用1和0给他们写就的梦里。

与此类似的,还有去年大热的美剧《西部世界》。

里面的每一个机器人,都以为自己是真实的人,以为自己的境遇,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是如假包换的现实,殊不知,也不过是程序而已。

这些影视剧探讨的,不过是“我”的真与假,现实的虚与实。

归根结底,是“存在”二字。

这很哲学。

但,并不遥远。

02

昨天鹿晗公布女友,引起轩然大波,网上流传着一个女孩为这事自.杀的消息,来源是朋友圈,还配了被割的手腕图,触目惊心。

真假莫辨。

但这样行为极端的人,还真的有。

如当初华仔的粉丝某某,为了追星,把生活搭了进去,还把自己搭了进去。

明星之于粉丝,就是粉丝为自己造的一个梦。

明星的靓丽光影,完美人设,成了粉丝梦中的情人,这情人留着YY还行,但一旦把自己的YY当作是现实,就不明智了。

谁都不是谁的谁,明星更不是粉丝的,说白了,他们的生活跟粉丝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即使粉丝把明星当成了自己的男友/老公,明星也不会从屏幕上走下来,和粉丝手牵手,肩并肩,甚至在同一个枕头上醒来吧?

粉丝的梦是粉丝的,梦醒了,就得睁开眼睛,面对现实,否则就是闹剧,甚至悲剧。

03

上面都是极端的例子。乍一看,匪夷所思,傻×,脑残。

然而,仔细想想,我们都没有资格笑话别人。

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梦中人”。

接受的,是自己愿意接受的观点。

很多真相,不过是我们认定的真相。

很多事实,不过是我们为自己构建的事实。

就像这一篇文章,你之所以认可,是因为这写出了你的想法,但是,倘若本文写的观点与你的相左,你大抵会嗤之以鼻,甚至出口成脏,自动降维成喷子

——尽管你们喷的,只是你们反对的,而你们反对的,未必就是错的。

我不过说出了与你认定的所谓“事实”的不同的切面而已。

把臆想当事实,自编自导自演各种闹剧,还在剧中或喜不自禁,或痛哭流涕,或怒发冲冠,或邪魅狂狷……

这不就是梦中人么?

04

有一家市场调研公司名叫Orgnet,该公司在2008 年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将亚马逊上关于奥巴马的书分成两大类。一类标记为“支持奥巴马”,标蓝;另一类标记为“反对奥巴马”,标红。

之后,接入亚马逊的数据,跟踪顾客的购买路径。

结果呢?

购买了“支持奥巴马”的顾客,几乎都是支持奥巴马的人;

而购买了“反对奥巴马”的顾客,则全都是反对奥巴马的人。

两种都购买的几乎没有。

类似的实验进行过多次,结果大同小异。

事实是:奥巴马的拥护者走进书店,更容易注意到“支持奥巴马”的书籍,当然也更容易买走它。

我们不过是更容易注意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然后用这个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已。

这就是“证实偏见”, 也是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认知框架。

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思维定势,为自己造一个“这是真的”的梦。

我们就是这么擅长自欺欺人。

是不是细思极恐?

05

其实啊,我们都活在梦里,这梦,就是我们的认知为我们造的。

在梦里,我们行住坐卧,或喜或悲,或嗔或怒,都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对外境进行加工后,告诉我们的结果。

然而,结果而已,未必是事实。

思维定势对我们固然有好处。

至少它能帮助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思考效率。

但是,它的坏处也显而易见。它特别容易使我们堕入“思维盲区”——

情绪跟着外境走,就会“以物喜,以“己”悲”;

行为跟着外境走,就容易作出错误反应与行动,导致结果南辕北辙。

06

然而,很多时候,“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我们,很难窥见“庐山真面目”。

《奇葩说》有过这样的辩题:

——村里的井被女巫滴了7滴药水,喝了里面的水会变得意识错乱、颠倒黑白,其他村民全都喝了,只有你还没喝,那么,你喝不喝?

选择喝的正方,把这道题解读成:当一个人背离全世界时,他需要反思自我,理解并融入其他人吗?

而选择不喝的反方,则解读为:如果众人皆醉,你会选择独醒吗?

这题目好就好在,它起码还告诉你:你手握真理。

但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站在了对的一方,还是错的一方

——事实上,在当下,谁都不知道自己是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还是揭穿皇帝新衣的纯真小孩以及《一九八四》里唯一清醒的温斯顿。

正如那个吊诡的比喻:一个人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表面。

怎么办呢?

最起码,摒弃对立的一元论,接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世事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生活方式、观点、文化还是信仰,进入更包容、和睦、缤纷的思维空间。

然后,承认自己身上存在着“认知框架”,对它有了觉知,有了审视,这样一来,下次遭遇情绪问题或者现实问题时,你就不会急着伤春悲秋或者手足无措,而是能尽可能地跳出窠臼,更客观、更准确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深入认识事物本质,从觉知自己的“认知框架”开始。

独立思考,很重要。

我们常常做梦,也允许自己偶尔做梦,但是,现实毕竟不是梦,该醒的时候,请睁开眼睛。

我是悟恩,祝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