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好像每个人都有三段以上的恋爱经历。越来越像一种病,叫恋爱症候群。进入一个逻辑怪圈,一见面,进入热恋“发病期”,热恋结束“痊愈期”。只是结局大都是悲剧,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可是即使遍体鳞伤,内心依然向往,为什么?人为什么要爱?爱的本质是什么?
《爱的艺术》著名心理学家的作品。核心内容有: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像雕塑、绘画一样,需要我们长久练习。爱源自人类根本性的孤独,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探寻逃避孤独感方法的历史。在实践中我们要把成熟的爱作为学习目标,克服狭隘、自私的共生有机体式的爱情。提升爱的能力其实在摆脱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思维。下面详细说明。
1.爱是一种能力,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绝大部份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三种情况要对此负责:第一,人们误认为恋爱不成功,是因为对象不合适,但换个对象不能解决爱的问题。就像不会游泳,换个游泳池——没用。
第二商品社会大环境和认知方式导致人们认为,只要提升自身的商品价值,就能提高爱情市场的议价能力,但这跟爱的能力无关。人渐渐成了一种商品,可悲的是有几辆车、几套房和爱的能力无关。第三人们误解了陷入爱情和爱情消失的两个阶段,只关注求爱不能解决爱的全部问题,爱的保有更值得现代人学习。
2.爱是对人类生存焦虑的最好回应。人类逃避孤独感的方式很多。第一是纵欲,不论酒、性还是毒品,都只是短暂的高潮。之后都是悔恨,需要一次次重复。第二融入集体,只是现在社会,人是螺丝钉,个性得不到尊重,导致更深刻的孤独。第三创作,很好。只是这种活动中不存在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爱是逃避孤独的最好方式,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类内心最强烈的需求。
3.成熟的爱是两人在保有自身的整体性、独立性的基础上结为一体。不成熟的爱是共生有机体,是施虐和受虐的关系,施受两方是同一种人,都在结合的过程中失掉了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成熟的爱的特征是给予、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总之,不要奴役,不要控制,要服务于人,要让你爱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发展、成长。
4.市场经济渗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价值、消费的观念也渗入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中。人本身应该是目的,但却变成了商品。与生俱来的能力、天赋、生命力成了谋取最大利益的工具,两性关系变成了物物交换原则下的合伙关系。两人经过精心比对和衡量才确定婚姻关系,结成了抵抗世界的同盟,躲进了逃避孤单的避风港,把两个人的自私看成了爱情和信任。
5.提升爱的能力的过程其实是在抵抗商品社会对人的异化,作者建议培养纪律意识、专注力、耐心,和对爱的兴趣。这不是爱情攻略,却有助于心性的养成,治疗爱情病症,需要从治疗现代性的疾患开始。克服了功利心,不再追求效率至上,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排斥爱情的社会,会因为对抗人类基本需求而衰亡。
感受:包办婚姻诸多不好,但有一点好,告诉我们,爱是可以培养的。因为爱不仅是和名词,还是个动词。感谢上帝,虽然我不信仰你,但还是很感谢,让我能在爱的能力快消失的时候,遇见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