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午(2016.7.30)1点左右,部分用户微信突然出现故障,登陆不上,消息无法正常发出,抢红包功能也受到影响,部分公众号文章不能查看,大约持续了1个小时才逐步恢复。仅仅是1个小时的故障,生活就确确实实受到了影响。
1点半写好文章,如同往常一样准备分享给微信好友,提示您的文章违法不能分享,我赶紧联系简书工作人员,工程师也是一脸懵逼,建议我重新安装微信尝试。
卸载,重装,然后就再也登陆不上,错误代码(4,-3003),重启,还是没用,网络版世界末日来临。跑微博准备吐槽发现原来出现了我不是个例。
我开始担心微信群里漫天的红包,感觉几个亿都错过,开始担心有重要的消息没能及时收到。刷着微博突然想起来前几天一个公众号搞了一个24小时不用表情包的活动,我参与了,坚持了一晚上还是没能挡住第二天一早的习惯,在微信群里道了一声早安,习惯性的配了一个微笑脸。等我反应过来已经为时已晚,实验以失败告终。
使用表情包表达情感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使用微信,使用网络更成为我们的日常。如果有一天,断网一小时,你会做什么?你能做什么呢?
我跑去问几个朋友,得到的答案不一。
A:陪女朋友逛街。(手动再见)
B:睡觉。
C:看书听歌。
D:发呆。
……
2.
网络的便利让我们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多了起来,甚至购物都可以在网上实现。
曾经在微博看到一个漫画,一个年迈的老人翘首以盼宝贝孙子的到来,但是每次待不上5分钟就会离开。直到有一次,孙子来老人说了一句:我家里装了网,这次你就多呆一会吧。
网络覆盖范围带给我的触动远小于网络用户的低龄化趋势。
姨家刚刚上幼儿园的3岁小男孩,到我家第一句话便是问无线网密码,然后就看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不吵不闹,熟练的玩着游戏,类似一款天天酷跑的游戏,很多看起来颇有难度的关卡都能熟练通过。走的时候楼道照明灯坏了,看着小家伙熟练的打开手机自带的手电筒,拉着他妈的手一蹦一蹦地下楼,只留下我一脸懵逼。
3.
著名导演冯小刚也曾经发起过一个离开互联网的活动,参与的志愿者不少。至于后续结论我们不得而知。
讲一下曾经“觉醒”的我尝试过的一次“原始”生活。早上被闹铃叫醒,习惯性的打开手机查看微信,发现已经被锁住,赶公交无聊想刷个微博,发现已经卸载,中午吃饭懒得出门想叫份外卖也被迫叫停,睡觉前翻来覆去把微信安装了又卸载,反复多次终于抵挡不住困意睡去。那一晚,我睡得格外早。
第二天早晨,被闹钟吵醒的我迫不及待的打开手机安装各种APP,刷新了一遍又一遍朋友圈,什么都没有,以为网络延迟,我反复的刷新,下载微博,点击热门文章发现不过还是某个明星结婚或是出轨,毫无新意。
突然发现,当我们习惯使用互联网的同时早已经被它绑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淹没在碎片化的文章里。
人们习惯性的追求捷径,渴望快速取得所谓的成功。不加分辨的汲取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很难真的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感受一下身边的美好。网络最可怕的是让你我在不知不觉中沉沦。
拍一张自拍,找角度挑选照片10分钟,修图10分钟;看一本书,刚看了扉页,序都没看完便拍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刚开始工作电脑还没打开先打个鸡血秀个努力,分享到朋友圈以后便等着大家点赞,没人点便不停的刷新,有人评论便开心不已,赶紧回复,就这样1个小时也就悄然流逝,等反应过来也快到了饭点,喜滋滋的点份外卖犒劳一下努力的自己。
4.
微信本质是网络社交,是一种人际交往。过度的依赖网络社交势必会挤压现实人际关系处理的时间。原本当面的致谢一个红包就可以完美表达。一旦这种媒介出现问题,我们便会心生惶恐,感觉被抛弃。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兰德·沃金(Ronald Dworkin)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社交应用就是为孤独而生的,孤独的人喜欢社交媒体。
钟爱网络社交的朋友大多会存在自卑的倾向,不擅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渴望用网络社交弥补现实的缺憾,掩盖自己表达能力,自信心等方面的不足。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微信不过是一个软件,只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当其发生故障别连带着你仅有的社交能力也发生故障。
与其在朋友圈一遍遍的等着点赞,一篇篇所谓干货文章的摄取,不如放下手机,对着镜子给自己谈谈话,尝试跟身边的人交谈,提高自己表达的能力。
如果可以,不妨自己给自己断一次网,尝试一下没网的生活到底会怎样,第一天或许我们会不适应,第三天或许你会捧起一本书,一周后你开始尝试学习烹饪,开始寻找新的兴趣爱好,甚至渴望一段旅行。没网的日子,你敢挑战吗?
文:用时间酿酒,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关注一下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