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在那时的战国,王朝的首都,是纸贵的洛阳。有着这样一位热血青年季子,就读于一所私立名牌大学,所学专业按现在的话来讲,算是政治学吧,梦想着学成之后就能够在这战国纵横捭阖。
季子在家排行第五,上面还有四个哥哥,他自小聪明过人,在读书时,就曾有过“走马观碑,目识群羊”之类的故事。故事具体如下:
有一次,季子的老师感到自己教不了他什么了,于是带他去京畿洛阳城拜访名士。师徒两人骑马走到洛阳城外,季子却一边看着路边的石碑一边走。老师于是便说,“你要看的话那看完咱们再走吧”。可他却说,“我已经看完了”。老师不相信,心想,“老师我都还没看完,你小子就看完了!”在老师将信将疑的眼神下,季子就把石碑上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老师惊叹道:“季子,真是神人!”老师对其佩服不已。这便是那走马观碑的故事。如果说以上还不足以证明季子之聪慧,那么还有一回,季子在路上看到一群羊走过,只是扫了一眼,就能够说出其中黑色羊与白色羊的数目,这就是目识群羊的故事。
二
时光荏苒,转眼到毕业季了,还没来得及恋爱,就要找工作啦。在战国时代,就业压力尽管没有现在般大,但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而且是要凭真本事的,来不得半点含糊。
在领毕业证书那天,毕业晚宴之上,觥筹交错之中,大学辅导员兼导师王诩先生酒微醺后,便跟他这位最得意的弟子认真而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形势。话说当今之世,群雄并立,比较大的是几个是被称为七雄的“齐、楚、秦、燕、赵、魏、韩”,以及北方的中山国、首都近郊的卫国等。在权衡比较这几家大单位之后,他非常有先见之明的认定秦王国比较有前途,而东方几国比较没有前途。自己所学连横之术正可以帮助亲王国一统天下。
三
乘兴而来。
“有了我的辅佐,秦国即将一统天下,心中的鸿鹄之志即将施展开去”,于是季子想当然的认为秦国上下也会很乐意接受。出师门之后便前往秦国咸阳拜见秦王。说到这个秦王,他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便是历史当中第一个秦王,自其父秦孝公之后,他自称秦王,史称秦惠王。惠王似乎并不领年轻人的情,便搪塞了之。惠王连名震天下的商君卫鞅都车裂了,更何况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
秦王直接给了季子一个面试的机会,这跟现在找工作流程不大相同,但是结果却很雷同,季子在一番慷慨演说之后,得到的结果是等通知吧。
刚开始,他并不甘心,因为坚信自己的才华韬略是可以帮助惠王一统天下。接下来,他又向惠王投递了10封简历,却都没有下文。然而这个想法在惠王以及秦国上下看来,简直是开玩笑,这效果跟千年之后的另一个年轻而热血青年在少年时候所说要学为圣贤的梦想一样,但不是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不被嘲笑的理想,便没有实现的价值。
兴尽而归。
但是理想归理想,从洛阳到咸阳,这一路下来的开销也委实不小,咸阳这个二线城市也是不好混的,转眼还是没找到工作,甚至连端盘子的店小二这样的临时工都很难找。史载“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于是他无奈之下,只得回家。但是对不起,这个家自打你出去之时起,就不再是你的家了。他回家之后,父母不跟他说话聊天,哥嫂不给他做饭,他忽然觉得这是怎么了?书上是这样形容的“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心若在、梦就在。
他在心中不断问自己,答案必须自己去寻找,只有在内心中去寻找。是自己无能。这一点是否会令现在的年轻人找不到满意工作就埋怨这啊那的时候,感到一点羞愧呢。想到此处,季子充分认识到自身无不足,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实践经验等都严重不足,他将自己所不足之处进一步归结为书读得不够。于是他打算进修,继续学习深造。千辛万苦找到前辈姜太公所传之教材——《周书阴符》,伏而读之,认真研读。
要说这读书的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估计很难找到几位比季子更牛的人了。据记载,他在读书时,准备一把锋利的锥子,只要读书稍一打盹,就用准备好的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那种突如其来的疼痛会使自己清醒,再坚持继续读书;在我看来啊,这把锥子一定无比锋利,因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把曾无数字扎在季子腿上“血流至足”的情景是真实存在过。而这一骇人的读书癖好直到几百年后的汉朝,才有一位仁兄可以与之比肩。这位便是那人送外号“闭户先生”的孙敬(字文宝)先生,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识,而且嗜书如命,经常通宵达旦,书上用“好学,晨夕不休”来形容,其人好书尚如此。这位仁兄想出的办法是,他用绳子将头发悬于梁上,只要一打盹头往下偏,便会带来撕心裂肺的疼痛。看看吧,这就是读书人!由于其励志成分超过了骇人部分,于是人们把这两位的故事总结为一个成语“头悬梁、锥刺股”,以激励后来者读书。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勤于笔记,并将其整理成《揣》、《摩》两篇论文发表。现在我们已无从知晓在这学习的日子里,是谁在支撑着他,当然也许有人要问,是什么支撑着他不是更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也许细心的读者应该能够知晓,一个心比天高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斗志总是有的,更何况他还素有大志也算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的他,整整满腮的胡须,打起精神重新再出发,“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第一站,就近原则,他选择的是去考中央政府公务员,在与天子显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央政府似乎早已耳闻季子在秦国之后的遭遇,并不赏识其所学才华,一个“弗信”便将其扫地出门。
在学习的这一年多里,天下格局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季子发觉既然秦国不采纳连横,那么就合纵吧。
四
而后,季子自赵国起,游说六国合纵抵抗秦国。赵王给季子封爵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文士,竟被封为“武安君”,秦国也曾封过武安君,但那是战国百战名将——白起。
身披五国相印,也就是当了五国的宰相,这是个什么官,什么品级。联合国秘书长?这似乎并不足以形容,因为他握有实权,可用资金书上是这么形容的“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一个更为合适的称呼是——从约长。“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何等风光。
当我们在喟叹其无上荣光之时,再来细细这位仁兄是用怎么样的营销模式打动这些大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的吧。
就以燕国为例吧,他首先是将燕国大加夸赞,接着就分析周边形势,总的思路是,六国倍于秦,无须向秦称臣,如果六国合纵,并力西向,秦国并不可怕。于是燕王将心中忧虑和盘托出,我燕国弱小,要时刻防范西面的赵国、南面的齐国就已经很艰难了,哪还有那实力去想秦国的事?季子对燕王说了一番话。大意是,您的国家弱小不假,但是您为什么要与赵国和齐国为敌呢,如果与赵齐结盟合纵呢?那么就可以内大力组织发展经济,外与各国修好,使燕国国富民强。燕王大喜,但是问题又来了,去说服赵、齐两国谁比较合适呢?,于是便托付季子全权办理,书上用了这么一句话“请(敬)以国从。”所取得的成绩是“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以一己之力使得东方安稳十五年,这是何等之功勋。于是这才有了前面的五国封相之荣光。
不仅如此,季子还走在了所学专业学术研究前列,其在政治学专业所取得的成就使得政治学长足发展。他主张将道德与政治相分离,在政治和国家利益层面谈道德,是不理性的,对国家而言,唯利益至上。对个人而言,心中有信仰,那就一直坚守下去。
五
英雄的感悟。有一次正好去合纵领导小组之楚国的办公室办公,正好经过首都洛阳老家,于是打算顺道回家探望,但接下来的情况则令自己都不敢相信,父母哥嫂出城三十里迎接,哥嫂亲自下厨烧最拿手、弟弟最爱吃的饭菜,还担心可不可口。老两口也高兴而且自豪,没话找话扯东问西。到底还是与嫂子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慐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大惑得解释,他想通了,这世道,就是如此现实和残酷,理想只属于自己,至亲也不能真正理解支持。
了却君王天下事。而就算是最后,生命走到尽头,他也给世人留下了比诸葛亮还神奇的传说,他在齐国被刺重伤,齐王打算立即悬赏捉拿凶手,他却劝说齐王,“君上就说臣乃燕国的间谍,该杀,杀了臣之人就是为齐国除了大害,当赏黄金千两……”,并且他提出了一个更匪夷所思的要求,他不仅仅要被杀,而且还是要跟商君一样——车裂。齐王答应了,于是悬赏1000两黄金。来了还不止一位,有四位有志于杀手这一行业的青年勇士,喜气洋洋的前往官府领赏,官府便问这四人,“你们四位勇士,这黄金千两,你们各分多少?”。“每人二百五”四人齐声回答,于是结局众所周知,这四个蠢货以及他们的光荣事迹,而这二百五也就成为了蠢货的代名词。
是的,他就是苏秦,毕业于鬼谷子王诩所办私立学校,比较著名的校友还有孙膑、庞涓。他一生勤苦,追求进取,“以不复其常为进者”,终功成名就成“进取之臣”,千百年后,他将和他的师兄张仪一起被世人所景仰。因为那个时代属于他们,而且只属于他们俩。
最终见证这个被称之为战国的时代终结的并不是秦王国,甚至也不是那不可一世的秦皇帝国,而是前面所提到的卫国,直到二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二世皇帝完成了帝国最后的统一。这也是二世皇帝唯一一件拿的出手的丰功伟绩吧。
武安君苏秦,自始至终一个人在奋斗,却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战国策》和《史记》等著作甚至出现了矛盾的记载,现在比较广泛应用的百度百科中连他的生卒都不全,且前后多有矛盾之处。
身贵自由,国贵自主。千年一叹,世间已无苏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