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冷静期:当法律缓冲沦为暴力温床

一、血色黄昏:当承诺化作屠刀

周云霞与赵留超的婚姻始于玫瑰色的誓言,却终结于2023年7月30日的街头血泊。这本该是离婚冷静期的第23天,她却倒在法律程序未完待续的阴影里——那个曾以跪地忏悔换取原谅的丈夫,在亲友六人围护下仍持刀刺穿她的心脏。法院判决书揭示的细节令人窒息:赵留超提前半月购置凶器,以签离婚协议为障眼法,实则编织死亡陷阱。所谓“冷静”,成了施暴者策划罪行的倒计时。

这场杀戮撕开了婚姻最狰狞的伤口:当情感纽带断裂时,有人选择放手成全,有人却将占有欲扭曲为毁灭欲。正如南宋词人朱淑真所叹:“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而赵留超的疯狂印证了另一种逻辑——若不能占有,便让秋风扇动血色。

二、刀刃下的制度叩问

《民法典》第1077条设立的30天冷静期,本意是给冲动离婚者一剂清醒药,却在家暴漩涡中沦为致命漏洞。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近10万女性在离婚过程中遭受暴力升级。制度设计中“一刀切”的缺陷显露无遗:未对家暴、谋杀威胁等极端情形设置豁免条款,让冷静期异化为施暴者的“作案窗口期”。

近日,知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就建议删除离婚冷静期条款,她认为这是“以极少数人的婚姻问题”强迫绝大多数人买单。

确实,法律的温情背后是冰冷的现实。

周云霞并非没有警觉:她转移财产、更换住所、携亲友同行,却仍被“配偶”身份赋予的接近权击溃最后防线。这暴露出制度配套的断裂——反家暴告诫书未能筑起隔离墙,人身保护令在基层执行中形同虚设。当冷静期缺乏危险评估机制,无异于让羔羊与饿狼共处囚笼。

三、从《化蝶》到血色婚姻:千年婚恋观的魔咒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传说被奉为爱情绝唱,却暗藏危险隐喻:至死不渝的执着,可能异化为极端占有。蒋介石鞭打毛福梅逼签离婚书的旧事,与赵某超“若不能控制便毁灭”的暴行,皆暴露了传统婚恋观中的毒瘤——将配偶视为私有物,将离婚等同于尊严剥夺。

当代婚姻更需警惕三重物化陷阱:

身体物化:生育价值凌驾人格尊严;

经济物化:财产分割掩盖情感裂痕;

精神物化:社会评价绑架个体选择。

正如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疾呼:“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健康婚姻应是两棵独立树的比肩而立。

四、破局之道:在制度理性与人性幽微间架桥

法律精准分层  ○ 建立家暴案件离婚快速通道,借鉴德国“保护令+72小时强制分居”模式  ○ 推行离婚申请危险等级评估,对红色预警案件免除冷静期社会支持重构  ○ 设立反家暴应急基金,资助受害者秘密迁移  ○ 建立施暴者心理干预中心,从源头上消解极端情绪

文化祛魅行动  ○ 将反家暴教育纳入婚前辅导必修课  ○ 通过影视作品解构“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陈旧叙事

五、永恒之问:婚姻何以载动人性之重?

周云霞案终以死刑判决落幕,但染血的冷静期已化作时代叩问:法律能规制婚姻形式,却难丈量人性深渊。从《诗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到李清照“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的悲鸣,历史反复证明——婚姻的文明程度,不在于维系多少表面完整的家庭,而在于赋予每个个体及时止损的勇气与底气。

当街头的血迹被雨水冲刷,当法槌的回响归于寂静,我们更需铭记:真正的冷静,不该是暴力滋生的温床,而应是照亮人性暗角的理性之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