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新入选的一篇小说。
本文选自当代作家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文集一共四辑,作品大部分都很短,长的也就数千字。《溜索》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故事很简单,记述的是“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
文中大段的环境描写,刻画了怒江大峡谷的陡峭、艰险。起笔突兀,先“声”夺人,以“隐隐闷雷”喻之,然后远眺“深远似涓涓细流”,再近看,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了了几笔,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阿城说他写的是“笔记小说”,继承的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仅从环境描写上就可见一斑,更不用说语言上的“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了。
手头上只有书,只有语文书上的《溜索》,去书店找阿城的书,没有;在网上找阿城的另一个短篇《棋王》,也只有梗概;百度上搜索,竟然没有百科,没有词条,只有零星的阅读题和答案——只能素读,只有素读,正好,真好。
这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有前两篇整合阅读的经验,有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引导,读通尚不算难,但要通透,有收获,那就因人而异了。
七处旁批中,两处以“想象”画面为手段,体会语言;两处“为什么”,指向具体,为写法的思考;两处解说式旁批,一处在开头,提示开头的笔法,一处在文末,点明关注“鹰”的出现;四处指向语言,三处关照构思。
阅读提示中,除了对小说情节的概述外,再次强调了要品味小说简洁凝炼的语言。
初读后,梳理小说三要素,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确定核心图时,和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是“溜索”,我却以为学生会读到男一号,马帮首领。讨论后达成一致,以马帮首领为核心图更容易理清思路。
放学后,有学生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溜索”可以做核心图。还发来了画好的图——
殊途同归,都能达成理清思路目的,且将阅读旁批中的大部分内容涵盖其中。
以“马帮首领”为核心图,明晰了小说中人物形象刻画才是首要,而怒江“隐隐闷雷”的渲染,溜索之险,牛马战战兢兢、山鹰飞翔的映衬,马帮汉子们的身手,都是为了表现首领沉着冷静。
以“溜索”为核心图,显然是认定线索对于故事情节的推进,认定能把故事推向高潮,只有“溜索”这一险境才可以。认定也只有如此险境里,人物以及马、鹰的表现才足够真实。
一图之中,尽显作者构思之妙,亦能见学生阅读梳理能力之强。
和画思维导图一起布置的,还有语言赏析的作业,收上来一看,同样是百花齐放:大多数聚焦修辞,描写手法,这些固然重要,可未能关照“这一篇”之独到。究其原因,除了语言感知不够敏锐,还有语言习惯免疫力增强——拖泥带水,重复啰嗦,文饰过重习以为常。
针对此难点,接下来的阅读,就聚焦语言,发现作者干净、洗炼的语言表达规律。
《溜索》的语言,多用短句,少用辞藻,在白话的表达中吸收了古代汉语的特点,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而且雅俗共赏,别有韵味。郭枫曾评价阿城小说的语言特色是:说的少,说的淡,说的轻。
这种特色首先在于用词精妙传神。比如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的“磕”字,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写鹰“盘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极速迅猛的特点。
其次在于比喻新奇,巧妙传神。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实在是新颖别致。
再次是平中见奇,回味无穷。写马帮首领高潮的过溜索技艺,“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尖”“飞”“跃”“拐”“弹”等词语的运用,平淡之至,却能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的气度刻画得如在眼前。
最后是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炼。小说中人物语言少之又少,却惜墨如金,“蛇?”,“是呢,蛇。”一问一答,马帮汉子剽悍朴讷的性格特点呼之欲出。
细心梳理特点发现,语言表达的简洁考究有如下规律:尽量少用虚词,少用双音节词,多用动词,多用成语,多文言,多描写,省略可以省略的成分。
前两个规律,通过与平时的语言习惯比对很容易发现。
第一组对比
原文: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习惯:首领稳稳地坐在马上,笑了一笑。
原文: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习惯:对岸一个黑点早已停在壁上。
对比发现:少用虚词语言干净。可以少用助词,还可以少用副词。
第二组对比
原文: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
习惯:急忙转身,却什么也没有 ,
单音节的“急”,比双音节的“急忙”,不仅很干净、利落,还能让节奏更加紧凑。
两组示例之后,学生继续发现,可以列举,更期待新发现。
第三处被发现的,是动词的妙用。
一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一词浓缩过程。
原文1: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原文2.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原文3.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
“小”“长”“细”等词,有变小,伸长,变细的动态过程,一字概括,实在微妙。
二是动词精准,一词言简义丰。
原文1.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
原文2.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三是动词连用,组词如临其境。文中瘦小汉子过溜索的系列动作,牛过溜索的动作,干脆利落,无一不让人浮想联翩,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化静为动,一词张力尽显。
原文: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继续发现,找到多用成语这一规律。成语言简义丰,洗炼干净,不仅如此,文中还有四字短语,文言表达,让语言简洁凝炼。
还有非主谓句的使用,隐去“我”,正是这篇文章除语言外,叙述视角另一独特之处。
原文:猛地耳边有人笑,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习惯:我猛地听到耳边有人笑,
省去主语,还省略了谓语,可一点都没有影响表情达意,反倒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
最惊喜的发现要属妙用标点符号了。
原文:首领把裤腰赛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着那鹰,都说:“是呢,蛇。”
洗炼之至,妙不可言。
遗憾的是,学生始终未能发现,描写可以化繁为简,生动形象。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栖息于语言中,细细咂摸,发现规律,尝试建构,都会有的。
不过这节课后,写此文,是慎之又慎了,怕一不留神,落了“重复啰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