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乐 4

至乐中,又一个关于死的故事。至乐,乐于生,乐于死,乐于当下,乐于无乐。

庄子去楚国的路上看到一具骷髅,也许心生怜悯,对着骷髅问:你是因贪生失伦理而死,亡国战乱中被杀,是行为不善愧对父母妻子而死,饥寒交迫困窘而亡,抑或享尽天年死去?

这些对死亡之因的追溯,是人对生命的重视,重视生时的成就,不留遗憾,流芳百世,重于泰山……我们无法改变终结的命运,寄予死亡精神层面的期许。

庄子枕着骷髅睡了,骷髅入梦和庄子交谈起来。骷髅说庄子是个善辩之人,问题中充满了来自人世的拖累,忧虑。已经死了的骷髅,现身说法,告诉庄子死后的快乐和超脱。上无君,下无臣,没有人情世故的牵绊,不用因四季而操劳,仅将天地作为时节流逝,无忧无虑,无牵无绊。

庄子不信死亡可以快乐,要给骷髅还生。骷髅皱眉,叹道: “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我怎么能放弃南面为王的快乐,回人间受苦呢!

庄子之前提到形体寄托于外物而生。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表现形式不同,其本质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人与动物,都是碳基生物。碳可以有神经,有智慧,其他矿物怎么就没有呢?

硅呢,硅的神经本来也就在那里,人发现了活性,给了它们人类的逻辑。

其他矿物是否也一样?

人与石头,外在表现形式不同,内在都是小小粒子,溯源出生,在各种自然的安排下,粒子们假借外物,组合成不同的外形,各种外形,组成大千世界。

意识是不是也是寄托于外物而生?我们假借世间的繁华,生出种种意识,繁华落尽,意识便像尘埃一般飘散了。

生或死,是物质的两种外在状态。乐或不乐,是人的两种意识状态。骷髅的乐,也就是庄子的意识给予的罢了。

乐生于心。

文: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 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 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 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 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 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 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 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 “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