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一锅珍馐炖成的大锅饭

小说讲究起承转合,换言之对于故事情节中高潮部分的铺垫和推动都应在情理之中,太过刻意会使阅读体验大打折扣。像金庸的小说其中就有很多的机缘巧合,但将这些情节置放在一个比较宏观的世界背景中时,加上作者自身的功力,这些巧合的刻意元素也就被冲淡了。但是余华的《第七天》不一样,一开头的的巧合意味就太严重了,像是所有悲惨的事都发生在主角自身和周围。强拆、官员腐败、医疗事故等等故事混在一起,好似在读现如今某一个大火的自媒体平台推的文章,作者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大V,但唯独没想到会是余华。也可能是因为《兄弟》、《活着》等作品让人对他抱的期望太高,《第七天》中充斥的社会问题一下让他变得“接地气”起来,换句话说就是“泯然众人矣”。

整部小说读下来感觉只有一个,主角绝对是中国版柯南,走哪儿死哪儿,有时候还死一片,整个一丧门星。余华想把这些发生在社会底层的问题写出来,出发点其实是没问题的,相反写得好说不定还能成为现代版《官场现形记》。只可惜当太多的巧合堆在一起时,讽刺效果大打折扣,黑色幽默也有气无力。比如主角是在一次饭馆的爆炸中丧生的,走的时候正在报纸上看到前妻的死讯,餐馆老板一家三口同样在这次爆炸中死去。然后主角一路走一路遇到了不少人,重病的养父、待他如亲生儿子的邻居大婶、曾委托他给自家小孩补课的夫妻、有过一面之缘的蜗居小情侣等等,关系网一画出来,像是所有和主角有关系的人都丧命了。在这些死者的故事中,没有一个是善终的,无一不是因为大众天天能在报纸上看到的如强拆、报复、政府不作为等原因。读起来倒像是一台“中国十大悲惨人物”颁奖大会,人人都在比着谁比谁惨似的。就连花了不少篇幅表写的主角与养父之间的感情,看似很感动,能赚上读者一两滴眼泪,再回顾时却像一本三流小说才会出现的情节。兴许是作者想通过父子之情反衬世间的黑暗,但大善大恶不该是如此流于表面的。

读完小说后,大概也明白让人失望的点在哪儿,无非就是所有人物的“宿命感”都不强。堆积起来的感情憋着劲要让读者恨、让读者怨、让读者哭,可每个人物都非常脸谱化,被作者提着线在舞台表演,新意全无。较之《活着》里那种宿命般的悲剧,《第七天》虽然时代背景换了,对人物的刻画却远不如前者那么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一无是处,抛开情节,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余华的笔力,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且其中塑造的主角前妻一角我也蛮喜欢的,虽然站在男性角度看,前妻无非是一个有些故作清高、看不上老实人然后婚内出轨、最终还假惺惺地想吃回头草的物质女人,也能看出作者对这类角色的厌恶,但我却觉得她并没有错。喜欢钱也好、想找高富帅也好,无非都是自己的选择,更何况前妻也没用什么下三滥的手段,对于主角也都是坦诚相对。但最后给其安排的割腕自杀的情节却太突然,两人死后发生的对话和故事更是不符合前妻的性格特征,仿佛是强行让她悔过,强行突出主角的忠厚无私宽宏大度一样。因为刻意,人物到后期变得太过单薄,让人一点儿兴趣都没了。

吃完《第七天》这锅由珍馐炖成的大锅饭之后,反倒更激起我翻看余华之前作品的兴趣。作家有低谷也无可厚非,即便写不出巅峰时的作品,但作为读者来说,也不想看到这般有滥竽充数之嫌的小说。若只是一味讽刺发泄,和网络上的喷子愤青又有何区别?我想看到的,是一个能在嬉笑怒骂间针砭时弊的余华,而非一个光着膀子骂街的余华。太过直白,总少了些百转千回在里面。爱情如此,讽刺亦是如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近两年,随着原创小说网络小说或者文学网站的不断成熟细化崛起。文坛风起云涌出现了一批批专、兼职网络原创文学写手,他们...
    尘文心阅读 10,279评论 5 185
  • 我总结了二十七点, 其一 在当今小说泛滥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小说慢慢都忽略了创作技巧,盲目地追求快感、发泄、滥竽充数...
    四季的毛裤阅读 13,159评论 30 197
  • 近两年,随着原创小说网络小说或者文学网站的不断成熟细化崛起。文坛风起云涌出现了一批批专、兼职网络原创文学写手,他们...
    乱世惊鸿阅读 10,170评论 16 183
  • 飘香九月,惊喜连连 相携着岁月累累的硕果,满载着流年盈盈的喜悦,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
    牛牛83阅读 187评论 0 1
  • 艾青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我说 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挂着微笑 因为我对这世界爱得认真...
    幸福神采飞扬阅读 16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