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发生了,你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了,而真正为你带来的困难,真正阻碍你的能量流动,真正让你不能够每天开怀自在有那种解脱自在的感受是什么?是你的“情绪”。——张德芬
所以有人曾经说过:“你处理情绪的速度,就是你迈向成功的速度。”
关于情绪,叶武滨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爸爸早上起床洗漱,随手把自己的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上,妈妈看到了,为了不让表被水浸坏就把它放到了饭桌上,儿子吃早餐时不小心把表碰到地上给摔坏了,于是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顿儿子的屁股,又跟妻子吵了一架。
妈妈说,她是怕表被水浸坏了才拿到饭桌上的,爸爸说自己的表是防水的,所以不应该动它。
爸爸吵完架早餐也没吃就出门了,快到公司时才发现自己的公文包落在了家里,匆匆忙忙地转回家,这时妈妈已经上班去了,儿子也上学去了。可是,爸爸的门钥匙在公文包里,于是他只能再打电话妈妈让她送钥匙回来。
妈妈接到电话后也慌慌张张地往家赶,路上不小心撞翻了路边的水果摊,摊主拉着不让她走,在赔了一笔钱之后才得脱身。
当爸爸拿到公文包,回到公司时,已经整整迟到15分钟,受到上司一顿严厉的批评。
这一天爸爸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为一件小事跟同事又吵了一架。
妈妈也因为早上的早退被扣除当月的全勤奖。
儿子今天有棒球比赛,原本他很有夺冠的希望,但是因为早上被爸爸揍了屁股,心情很不好,发挥不佳,在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故事里好像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是别人的错误导致自己这一天很倒霉!
事实真的是这样?
事实上,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紧紧相扣,你可以选择如何震动你的翅膀,去影响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
如果爸爸看到坏掉的手表不是先揍儿子的屁股而是先关心儿子有没有受伤,那么儿子的棒球比赛或许就不会输;
如果爸爸没有不能控制情绪地和妈妈吵架,或许他就不会把公文包忘在家,之后也不会迟到,不会挨上司批,更不会影响妈妈损失整月的全勤奖。
所以归根结底,一切的发生根源都在我们自己。
叶武滨老师的意思是,我们只要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绪,就可以控制很多局面。
那么问题来了,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就是无法控制情绪啊,有个词叫做怒不可遏!
情绪,是否可以控制呢?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认为,从来没有所谓的怒不可遏,愤怒是可以选择的。
你也许觉得好笑,能选择,谁还选择愤怒啊!
设想一下,当你的孩子期末考试不及格、寒假作息混乱、沉迷网络、作业不做,乱七八糟,你说他,他还顶嘴,导致你急怒攻心,冲孩子大吼甚至开始抄家伙……
这个时候,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来了……或是你的上司打电话来了……
你会怎么做?
会继续以原来的情绪接电话,大吼孩子的班主任,或者你的上司吗?
我想,正常的人,都会赶紧平心静气地接电话,然后挂了电话转身再训孩子吧?
事实就是这样,在暴怒之下,某些情景居然能让我们迅速控制好情绪……
连最强烈的愤怒也能选择先放下,那情绪一定至少是可以管理的。
就像时间,我们会选择给予最重要的人和最重要的事,
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我没时间,那不是真的他没有时间,而是你不被选择。
就像愤怒,我们会选择给予最亲近和最弱小的人,
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你发怒,那不是他无法控制,而是他觉得对你不需要控制,
要不,他是认定亲近的你不会离开他,不会伤害他,
要不,他是认定你太弱小,不会反抗他。
很不幸地,孩子,两者皆是,既离不开父母,又太弱小不能反抗,就成了家庭情绪垃圾桶。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管理情绪,马上冷静下来,却自己动不动对孩子大喊大叫。
这岂不是上梁不正,希望下梁正,可能吗?
那些父母把自己当做巨婴,说发脾气就发脾气,却希望孩子像成人一样思考,冷静大度。
一些孩子长大后,内化吸收了这个模式,也把最坏的情绪给了最亲近的父母。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一切的发生根源都在我们自己,是自己的选择。
如何管理好情绪呢?
一、找一些释放情绪的渠道
情绪常见的比喻是气流,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气血上涌直冲脑门,冰冷袭遍全身…
既然情绪是气流,则可疏不可堵,接纳情绪,允许情绪自由流淌…理智才能回归。
做一个愤怒选择轮示范,将自己最喜欢的疏导方式写下来,比如看电影、跑步、打沙袋,躲在洗手间放声大哭……
试试看,贴在家里醒目处。当发怒时、争吵时,你瞄到选择轮,去看看做点什么自己喜欢的又不太花钱的事,就成功从家庭战争中退出了。
这有助于我们延迟对事件的反应,待到心情良好时再回头想想,基本上会觉得无关紧要了。
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一些愤怒的时候可以做的事,比如去房间打枕头、在客厅打抱枕、吃水果、喝酸奶、看书、听音乐、下楼踢球,骑自行车……
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不逼迫使用,而是先共情再建议,你看起来很生气、愤怒、失望……你希望……(他的真实希望),但是无法办到,你是否愿意去转一下你的愤怒选择轮,看看有什么好玩的提示?
还有个方法是积极暂停角。我之前写过一篇:Feel better,do better.
二、怀着感恩的心做更好的自己
日常生活中,真诚赞美和感谢周围的人,邻居、同事、朋友、服务员,都是鼓励对方做更好的自己,在你眼里映射出良好的形象,就不容易互相产生摩擦和负面情绪。
在家庭中,一切家庭矛盾,都可以放在家庭会议上来解决。
家庭会议中有三个环节:感谢、议题、娱乐,最重要的不是议题,而是感谢。
本文主题不是解决家庭矛盾,而是情绪管理,也就是感谢部分,感谢家人的付出,大到显著的支持,小到一个小笑话,陪孩子玩,洗洗碗,更和善地表达看法…
但你会惊喜地发现,当大家互相真诚感谢之后,有些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好像很西式,不适合东方人。
设想一下,每周全家人能坐下来喝喝茶,谈谈心,互相表达一下谢意,再客观谈谈烦恼,一起想办法解决,其实挺美好的呀,忽然发现这么描述,加上磕磕瓜子就好像每周都过年有木有?
有了这样的习惯和气氛,每当对家人生气时,想一想自己感谢他们和被感谢的理由,气就不那么大了。
我们家在孩子三岁多开始,每周都开家庭会议,议题有新年愿望、周末去哪玩、家规…不但商量妥当,最让全家人惊喜和开心的就是感谢环节,特别是孩子说的,事无巨细全部感谢到了,让大人们有胜过拆礼物的快乐,又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感恩的心。
有种鼓励叫做感谢型鼓励,因为做的好事被看见被需要,长期在感恩氛围下的人,一定会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
自己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
“还有半杯水”和“只有半杯水”的思维区别,是面向未来和面向过去的区别。
事情已经发生,我们无法控制过去的事,也无法控制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我们能做的,是尽快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关注未来、关注能从中获得的经验。
比如,刚过去的12月底,我收到简书心理专题主编的简信,说我入选该专题年度推荐作者,请发照片和个人简介,下一周将陆续推荐。
我简直太开心,回复说刚弄了新发型,心想,这下可以嘚瑟了。
大家都知道,烫发没染就像大妈,因为得隔一周才能染,我特地提前两天染好,将照片和简介发了过去。
冷不防,主编告诉我,推荐都已发完结束了。
我的期待顿时落空,对,就是空落落哦。
还有点愤怒,因为我脑补的是跨年前一周都是推荐时间,那天好像还是周中。
更委屈的是,主编说,全是因为我对这事没有优先考虑,25号还更文,却不发送简介。
他认为是我不重视的后果。
我认为我是恰恰太重视了,满腔委屈。
火爆的简书心理专题年度推荐作者耶,作为一个进入简书两个月的新人,我在想什么才会不重视呢?
我选择了闭嘴,是我乱脑补,是我为了等新照片。虽然年底没空写文是真的,25号的文是早已准备好的,后来两篇是活动总结,那段时间微信公众号正好开了原创,忙着打理,把原先的文一篇篇修改好发到公众号,才回到简书。但是,说这些顶什么用?无非看起来是借口。
不喜欢的事已经发生了,就接纳,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都是他人的错,愤怒、反击,这是暴力的沟通方法,还把将情绪交由他人掌控。
我不是鼓励咨询师吗?
我能看着自己这么泄气吗?
这件事有错,错在哪呢,错在我的不严谨,没做到积极沟通,映射出我的行动力差,想的多,做的少。
一是不严谨。
我的私人逻辑是任何一份通知都要有截止日期,所以既然是年度,下周,就可以发布。
但是,如果不明确截止日期,就自己脑补,这就是我的不对了。
为什么当时不问清楚?
为什么主编必须和我想的一样?
为什么没考虑到专题可能计划好总共发几篇推文?
二是不积极沟通。
说白了就是情商低。
在简书中,主编虽说是义务服务,也有老板的性质,很强的权威性。
如果老板透露将给你以嘉许,让你准备自己材料,你心中窃喜,却不动声色,不问具体提交时间,只是默默准备。
在老板眼里,哪里管你心中如何慎重,只看到你拖了几天,没有沟通,没有感激,所以嘉许花落别家大有可能。
自己的事都不积极,谁还有空催你?
你还怪老板不说清楚?
讲真,这个事件对我今后的现实工作生活都有收益。
用虚拟的人生为现实的人生打草稿,好像多了一条命似的,赚吧?
这样一想,从原来的失落委屈愤懑,瞬间变成了轻松积极向上。
三是太虚荣?
我只是随便说说哈,这是已经连续五年只能清汤挂面的二宝妈的小虚荣。
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自己,当遇到不喜欢的事情时,想想流传已久的这段话:
感谢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心志;
感谢欺骗我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的见识;
感谢遗弃我的人,因为他教导了我应自立;
感谢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能力;
感谢斥责我的人,因为他助长了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