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读完了《人生的智慧》,不如说是啃完更加贴切,大概伟大的作品也往往曲高而和寡吧。一开始也会读到让人质疑的地方,就比如痛苦与无聊是人生的两个端点,追求一种无痛苦的状态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等方面的论证。经查阅才得知,大多结论在他其他的书籍里都是有严格推理的。这本书是叔本华晚年写的关于获得幸福的通俗解释,书中是直接用以前著作的结论作为前提来进行论述的。当然,哲学本身并不是真理,它本身便是具有思辨性的。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整个系统概述里所提炼的一小部分,其以幸福论为核心,以冷峻通透的哲学论述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下面阐述本书中一小部分观点:
外界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本身都毫无意义。例如,国家调控房价,房价大幅下跌。企图炒房的资本家们焦躁不安,而负担不起高昂房价的人则欢呼雀跃。事实上,房子价格本身的波动并无任何意义,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身份站在不同的角度赋予了其意义。换言之,很多时候,能左右人们的其实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人自身的感觉和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快乐的人,随时都会有让他快乐的原因,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
比起经常想象得到我们没有的东西会怎么样,不如想象失去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会怎么样,比如健康,朋友,家人等等。因为尚未拥有的东西都是虚假的,是穷极一生也未必能得到的,只有已经拥有的才是真实的,是此刻当下真真正正握在手里的。但大部分时候,也只有失去了,我们才明白它们的重要性。就像,当你拥有双腿的时候,也许你会嫌弃它不够长,不够瘦,但是只有当你失去了,才会发现当初能让你自由自在跳跃奔跑的那双并不怎么美的腿对你而言是你那么地重要。要知道,那些我们渴望的遥不可及的东西可能远远不及现有的看似平平常常的东西重要。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必然发生的,所有选择也都会留有遗憾。在遭受已经发生的不幸时,不要以为事情本来可以有更好的结局,也不要以为我们本来可以阻止这一切不幸的发生。我们时常为自己的选择感到不甘,感到后悔,不过是坚信如果当初做出另一种选择必定会带来我们期待的结果,但谁都不能保证另一条路上不会遇到另一种不幸。已经发生的不幸不能挽回,当然,对下次如何减少同样的不幸发生所作出的思考也是必然的。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都是肯定的。就像,当你的身体某处疼痛的时候,你能感受到的肯定是此处带来的痛苦,而不是其它健康的部位带来的舒适。就像,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能很强烈地感受到痛苦,你埋怨上天为何如此待你,可在顺境的时候,你却感受不到快乐,也不会觉得你的日子过得有多舒服,更不会想到那是上天对你的眷顾。大众总是从无痛苦的幸福状态受各种诱惑去追求快乐,殊不知无痛苦才是最大的幸福。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幸福不是去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而是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下去学会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因此,衡量一个人的幸福不是看他曾经享受过多么强烈的欢乐,而是看他这一生是否承受过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巨大痛苦。哪怕你前半生大富大贵,可倘若后半生得了大病,身体遭受到巨大的折磨,那这一生也算不得幸福,平静且安宁要远远胜过大起与大落。当然,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所有的局限和节制都会增加幸福。一个人所接触的范围越大,圈子越广,越容易产生比较,越会感到自己的不足,越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封闭自己。只是说,比较是许多不幸的源头,你的身边总有比你好看的人,比你工资高的人,比你能力强的人,总是去跟别人比较是悲哀的。我们的目的是让自己过得幸福,而不是比别人过得幸福。而一个人拥有的越少,似乎也越容易感到满足带来的快乐。好像小时候吃一顿肯德基就觉得无比幸福,而长大后再吃就没有那种喜悦了,并不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变了,而是你随时可以拥有它们的能力让它们变得平常了。
允许别人以既定的个性存在,哪怕这个人是粗鄙可笑的,毕竟,林子大了总少不了一些怪鸟。针对他们的行为动怒,无异于对一块石头大发脾气一样毫无意义。当然,不是所有行为都可以被忘记和原谅,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被忍耐和宽容。一个人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当下某些不愉快的事情,未来极有可能还会无数次发生。我们要尽量避免在情绪和言语上表达愤怒,但是在心底有一个明确的评估,知道对待什么人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我们无法看到超出我们自身的东西,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固有的思维去看待和理解别人,你看似可笑的行为在当事人眼里可能是无比正常的,双方之间根本就无法正常沟通。因此,与傻瓜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不予理会。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又往往缺乏价值。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普通人而言,他所拥有的财产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价值,而人类也总是孜孜不倦地在追逐金钱的旅途中奔波。可拥有多少财富人才会感到满足呢?事实上,一个人在拥有财产方面能否得到满足并不由绝对数量的金钱所决定,而取决于相对数量,即他所期待得到的与实际拥有的财产之间的差距所决定。然而,财富犹如海水——拥有越多越口渴,欲望永远难以得到满足。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比较链上都是比自己更富裕的人,因而鲜有认为自己已经拥有还不错的生活而感到安慰的人,多有羡慕别人比自己过得更好而黯然的人。但最悲哀的并不是我们总是试图不断加高我们的期望,而是期望不断增加的同时外部条件却一直保持不变。
如果我们明白大部分人头脑里的思想都是肤浅、狭隘的,那我们对他人的评论就会逐渐淡然处之了。同样,一个人是否具备价值如果只取决于这个人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那么这样的生存将是悲惨的,每个人都应首先以其自身和为其自身而活。就好比考试失利,很多人沮丧也不过是懊恼自己没有达到家人的期望而不是因为没有真正地学到知识。另外,总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的人本身就不高贵,要知道,有时候太过于看重他人的看法,反而是一种过度的抬举。无论是夸奖还是贬低,无论别人说了什么,我们都应该减低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不成为别人看法下的奴隶。当别人的看法会对我们造成真正的影响时,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去考虑的。
金钱、地位、荣誉,被渴求的东西总是触不可及;摄影、文学、音乐,被热爱的东西又总是被漠不关心。然而,人的自身健康和涵养是远远超过财产所赋予的价值的,追求健康的身体、思想的充盈以及精神的愉悦相比于财富的累积更为明智。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去赚取那些必须的东西。只是说,追求财富过分的丰裕盈余对我们的长久幸福帮助不大,因为来源于外在因素的快乐都是不可控的,金钱能带给你的东西有一天也可能会带走。现有的财富更应该被当作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通行证。一开始就拥有足够财产的人更是上天的馈赠,得以从芸芸众生的苦役中解放出来,他可以尝试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应该明白,所有感官的快乐都是短暂的,这个世界乏善可陈,到处充斥着匮乏和痛苦,只有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才是真正也是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
低下的劳动阶层在与匮乏的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持续地与无聊展开绝望的搏斗。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会痛苦,欲望得到满足了便会无聊。人类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中来回摇摆。而摆脱二者的唯一方法,便是向内寻求快乐。一个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留给无聊的空间越小,对身外之物的需求越少,此时,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便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只是烦恼和累赘。正如一个不需要或只需要很少进口物品的国家是富有的国家一样,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内在财富,很少需要或者不需要向外在寻求娱乐,那么这个人就是富有的人。
同样,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不会刻意追求四处结交朋友,因为他们知道数量代替不了质量。他们往往有孤独的特质,会无法视别人为同类,或者自谑为异类。当然,他们也更容易感受到痛苦。他们追求宁静和简朴的生活,享受独处的闲暇。而越是空虚的人越恐惧独处,因为独处是返回自身面对自己的灵魂时所带来的乐趣,而空虚的人拥有的东西太少,只能从外界寻求刺激得以摆脱独处的无聊。闲暇是人们辛苦工作所得来的片刻憩息,人人也都拥有闲暇,但大多数内心贫乏的人消磨闲暇的方式不过是显示出闲暇对于他们是何等的没有价值。比起那些真正能带给人成长的事物,人往往更喜欢能作为娱乐消遣的事物,因为前者短期内不一定能带来成效,而后者所带来的快乐却是即时生效的。明明只有闲暇才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常人却只是考虑如何打发时间而不是利用时间。
对于谣言,存在一个怪异的现象:人们似乎总是习惯于让被诽谤者证明自己的清白,而不是让造谣者罗列出罪责的事实,让没有做过的人去证明自己没有做过而不是让控诉他做过的人去证明他做过真的是一件再讽刺不过的事了。理解这一现象实际上也不困难,因为传达自己的所见比传达自己的所想容易得多,而理解他人的所见也比理解他人的所想容易得多,所以,大家都喜欢不经过大脑思考的事物。就好比短视频比书籍更吸引人一样,前者带来的是感官上的即时快乐,所见即所得,而后者却是一个需要大脑不断运转的过程,所思才是所得。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是在现在和未来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感。过于活在现在,完全不为将来做打算当然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却承受不住未来的变化可能带来的打击。而过于活在未来自然是谨小慎微的,但是这样一来却也享受不到当下生活的乐趣。
努力和奋斗是桨橹,时运才是逆行的风。风的作用远远大于桨橹,机遇也远远大于努力。努力的人很多,但机遇始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千里马遇不到伯乐,那也永远只是一匹普通的马。所以如若顺风,最当感谢时运,倘若逆风,便只有尽力控制好手中的桨不至于逆行太远……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深”,叔本华明明已经看透了世间沧桑,却依然认为芸芸众生尚有追逐幸福的权利。书里对人性、自我、欲望等的探讨都是非常深刻的,如果无法与之产生契合,可能是因为还没有到该读的年纪,还没有该有的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