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精准教育扶贫,助力山区教育“弯道超车”

                 “互联网+”精准教育扶贫,助力山区教育“弯道超车”

    “互+计划”是2015年沪江率先发起的“互联网+教育”公益项目,旨在用互联网链接优质教育资源,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利用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助力国家教育精准扶贫,让偏远地区的学校也能享有优质课程,让学习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互联网的介入为教育公益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倡导用资源链接取代设备购买、用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的在线社群化研修取代传统的线下集中培训会,用低成本、高效能、轻量级的方式形成持续链接。宁都县是中央苏区核心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与乡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致,宁都县各乡镇小规模学校同样面临着素质类教育教学资源短缺、教师持续性成长困难等难题。基于此现状,2016年11月4日,宁都县教育局与沪江签订推进网络扶智意向工作协议,基于互联网+,促进优秀名师、丰富资源走进乡村教育,让偏远地区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对乡村教师开展网络研训,提升教师教学思想、网络素养;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机构,向偏远地区学校输送教育资源。仅仅半年时间,宁都教育与沪江携手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的、高效能的 、可复制的乡村教育底部攻坚之路。


      青塘镇作为宁都县教育局扶贫挂点单位,率先在贫困村所在学校青塘中心小学、坎田小学、洋垅小学、赤水小学四所学校实行互联网+教育扶贫帮扶计划,青塘镇教育扶贫同样得“放着自己来”。这里并非指捐助无用,亦不是指慈善不作为,而教育扶贫的着眼点应在于以低成本、低门槛、可持续、可复制的模式激活区域教育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弯道超车”。

坎田小学:一所农村弱校的创新突围之路

       在大山深处,有一所名为坎田小学的农村小学,它是宁都县青塘镇一所边远山区的山村小学,整个学校只有102名学生,这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且这里的孩子大部分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乃至对外界的了解全靠学校老师。村完小,一直以来都是与基础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匮乏、教育教学模式落后相伴随。而在坎田完小,温祥校长并不为此而懊丧,他们因陋就简,坚持紧紧结合村小学生实际,努力创新,为村完小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今年2月,借助互联网开创的沪江“互+计划”美丽乡村网络直播课堂实现的远程支教,改变了这一切。2017年春学期开始,坎田小学参加了沪江教育开学典礼,在老师们的多次交流研讨下,网络直播课堂顺利走进我们的课堂,使孩子们通过直播课堂,见识了各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屏幕里的老师是来自不同学校的名师,他们利用空余时间,通过互联网给缺乏资源的孩子们讲授自己擅长的科目;屏幕中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学习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受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课堂中一问一答的交流,使我们与名师和全国各地的孩子仿佛置身于同一空间中。

      这种全新模式的课堂,改变源于沪江“互+计划”美丽乡村网络直播课堂。我校全体师生对此感触颇深:“现在,我们真正实现了网络教育,在没有专业老师的现状下,让我们的孩子利用网络直播课堂,进行美术、音乐、科学等专业课题的学习,接受更加理想的教育,让他们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能更早的接触到的大山外面的世界”。进一步挖掘出大山深处优秀人才,给边远山区孩子带来优质教育,给留守儿童带来思想、艺术转变.......

一、沪江“互+计划”,让农村孩子收益,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沪江“互+计划”为山区农村孩子开创了一番新天地。 该计划的发起人、互联网教育企业沪江的创始人兼CEO伏彩瑞提及互加计划的初心说:“很简单,我想做的就是通过互联网改变中国教育,让教育变得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然后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下,地处偏远、教师学生数量少的坎田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更是严重缺乏,因此出现了音乐、美术等兼课教师。2015年底县教育局陆续为全县学校配备了多媒体一体机,并接入了电信百兆宽带及人人通教育资源平台,这为我们链接“美丽乡村小学”互联网+教育直播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网络课程极大缓解了长期困扰我们学校音乐、美术专业教师匮乏的难题,使我校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激活了乡村孩子对音乐、美术、科学的极大兴趣,有效的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沪江“互+计划”,拉近师生距离,学生和授课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我校经过一学期的坚持与实践、学习与研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的孩子在CCtalk网络直播课堂中,学歌曲、学科学、学美术、进行晨读、看名动漫,即增长了见识,又学到了知识,这一点一滴的进步,让学生们变得积极与自信,孩子们的小手变巧了,小脑瓜变得灵活了,也是他们从最初的好奇变为充满激情的获取知识,渐渐爱上了这种互联网学习的新模式。探索新方法的道艰路是辛的,但我校教师为了让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Cctalk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从硬件设备到软件使用,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为孩子寻找最捷径的方法。我们一心想做的就是让这里的孩子也能焕发出自信的光彩。经过一学期的探索,我们看到了变化,看到了直播课堂发挥的巨大作用。相信,孩子们通过直播课堂的学习不仅仅是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经过直播课堂的学习,让孩子们掌握了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技能,懂得了如何更好的学习、更好展现自我。

三、沪江“互+计划”,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沪江“互+计划”美丽乡村网络直播课堂的开发,从中收益的不仅仅是缺乏教育资源的孩子们,还有满怀激情、扎根农村的老师们。通过请名师走进来,与名师面对面交流,我们的教师即改变了教学理念、也改变了教学方法,在思想和认识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全方位提高。在Cctalk网络直播课堂中,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整堂课中,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涨、课堂互动和谐、学习氛围浓厚,充分体现了山区孩子同享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兴奋劲。从那以后,我校教师应用沪江教育Cctalk直播平台进行课堂教学成为了常态化,应用项目资源进行“双师”教学等系列的探究尝试,使我校教师充分感受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给我们条件艰苦、师资薄弱、优质教育资源贫乏的山村教学点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薄弱学科)带来了新的曙光。

四、携手互加计划开辟爱心种植园,红领巾变身“小农夫”

        坎田小学携手互加计划开辟爱心种植园,红领巾变身“小农夫”。我校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在体验中了解农作物知识,将这个微型的自然生态圈当成一处生态课堂。我园将通过互联网,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可以通过网络关心园区沪江豆、向日葵的生长,从而传递绿色环保理念,展示爱心种植和快乐的成果,培养爱护自然生态的好习惯。


五、关爱山区孩子,放飞梦想,挖掘山区人才,举办风筝节活动。

         坎田小学利用沪江教育为山区孩子赠送风筝,开展画风筝,放风筝等一系列活动,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的扎,有的糊,有的绘图,有的涂色,忙得不亦乐乎。在风筝上画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有的同学还在风筝上写下了自己的心愿、梦想;有的同学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写上感谢沪江教育。孩子们手绘制作的风筝装点校园特色,每一个风筝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如每一个小朋友也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美好的画面历历在目,孩子们的风筝作品也让老师们大饱眼福。 在暖暖的春风下,让美丽充满梦想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在天空下,在操场上,在田野上,在马路上,增添起一道绚丽风华、莺飞燕舞的美景!你们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更是梦想和欢乐。学生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也挖掘出边远山区孩子绘画的天赋,让教育更多地关爱山区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在爱的成长,蓝蓝的天空上五颜六色的风筝里承载着满满的希望,带着学生们的梦想展翅飞翔……


六、沪江教育互加计划带活一个学校,造福一方乡村孩子,培养一批山区孩子兴趣。

      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坎田小学的课表变得丰富起来。除了语文、数学,还加入了彩虹花晨读、音乐、夏加尔美术、鲨鱼公园、少年派网络素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远在国外,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坎田小学校园,却借助网络直播每周准时来到坎田完小的教室。他们成为课堂上有名的 “小画家”、成为课堂的“小歌唱家”,成为课堂上的“才艺展示者”… 。从此,村小有了色彩、有了歌声,大山深处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走到了全国面前。


七、沪江教育互加计划彰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坎田小学“弯道超车”走向特色化。

         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坎田小学充分利用沪江教育平台,通过沪江旗下实时互动教育平台CCtalk,学生能够随时“走”进全国的课堂,共享丰富多样的优质课程。一根网线让学生们连接上了最新、最快、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近两个月来,坎田小学听课学习逾几十次,全校整体大规模推进“互联网+教育”的特色教学。形成特色,开辟沪江教育班级宣传栏、学生作品文化走廊、学生作品成果展示栏,结合节气课程开展爱心种植园开心农场活动,举办放飞梦想风筝节活动,从而营造互联网+教育氛围,彰显校园文化魅力。坎田小学也在教育扶贫攻坚作出自己的贡献,在美丽乡村小学一带一路发布会上,受邀分享坎田小学沪江教育的开展及经验,分享学校利用互联网+教育实现山区孩子的优质资源教育,从而实现坎田小学“小而美”、小而优”特色乡村小学。

         于教育扶贫而言,打通资源壁垒、整合链接资源远比传统的捐款、支教意义更为深远。“传统的教育扶贫或者是让发达地区的教师到贫困地区来支教,但是杯水车薪,而且不可持续;或者是把贫困地区的教师送到高校培训学习,但是成本高昂,而且传递的过程会产生知识的衰减。而互联网+教育扶贫这种模式有望弥补两者的不足,以极低的成本将优质资源引入并且‘常驻’到贫困地区。”而青塘教育扶贫的正在着眼以低成本、低门槛、可持续、可复制的模式激活区域教育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从而使是乡村教育的“弯道超车”。让我们和沪江一起为促进乡村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努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