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老二,说的是在多子女家庭中,上有老大,下有老小,排行在中间的孩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为避免对号入座,故事情节有所更改),主人公范小梅(化名)排行老二,兄妹三人,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由于当年她后面又生下了弟弟,父母照顾不过来,把她交给祖父母抚养。祖母情绪不太稳定,动不动就会骂她。到了上中学时,她才回到父母身边。她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相当优秀,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
后来顺利就业,在一家大型国企里面担任分公司总经理,她的分公司销售业绩常常居于榜首。她在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非常地困惑。为了次次完成任务指标,她费尽周折,身体极度地透支,三十多岁,却形容枯槁,满脸沧桑。她说:“我太累了,可是无法说服自己停下来休息休息,我明知道偶尔一两次拿不到第一也无所谓,领导也不会说什么,但我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不能允许自己的业务不及他人。整天忙于工作,家里也顾不上,夫妻关系也受到影响,没办法。到了晚上人就像散了架,我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撑不下去,说不定会大病一场,可是没办法,我就是停不下来。”
这位范小梅是典型的容易受到父母忽略的中间孩子的代表,长姐是头一个出生的孩子,自然受到父母的宠爱。在中国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第二个孩子依然是个女孩,父母就会有点失望。接下来一个男孩子出生了,又是老小,父母爱犹不及。
这类人童年往往受到父母的忽略,于是发展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只有比兄弟姐妹表现得更优秀,才能引起父母刮目相看。这种孩子在外人看来是出类拔萃的,但他的心路历程却是辛酸的。有时连他本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在学业、事业上会拼命,活在别人眼里的幸福里,自己却身心俱疲,感知不到自己的幸福。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是稀缺资源,也是让自己活下去并且活得好的仰仗之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兄弟姐妹们就会为了争得父母的宠爱使尽浑身解数。“我最聪明!”“我最有趣!”“我最乖巧!”
要想得到父母的高聚焦率,孩子一般会发展出两种生存策略,一种是讨好,我表现好,我乖巧懂事,你就会喜欢我,另一种是对抗叛逆,他们会观察兄弟姐妹的行为举止,然后自己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所谓的“抗同一性”现象。当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较小又是同性时,这种人格差异会更明显。
上面故事中的范小梅用的生存策略是乖巧懂事、学习用功成绩好,成功让父母看见了她。而多子女家庭中,有的处于中间的孩子,一看别的招数其他兄弟姐妹用过了,怎么办呢?他就用了逆反的生存策略,调皮捣蛋,旷课逃学,惹是生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父母的关注。
处于排行中间的孩子,如果对自己的人格形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逐步厘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听从内心的真实声音,依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节奏来不疾不徐地生活,那么他收获的将是一个丰盈自在的人生。
当然,排行中间的孩子也有一些优势。比如他从小不仅要应对哥哥姐姐,又要拉拢下面的弟弟妹妹,在夹缝中生存的经历,往往使他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交友广泛,适应力强,很适合担当外交家、商业经理人。如巴菲特、比尔盖兹,都是排行中间的孩子。同时排行中间的孩子,童年就有了竞争意识,不甘人后,也因此成就了不一样的人生。如心理学大师、排行老二的阿德勒写出了《自卑与超越》一书著称于世,三国的诸葛亮可能也因为特殊的排行造就了一个旷世奇才。
每个人的出生无法选择,但人生却可以自己把握。对自己多一份了解和认识,多一份接纳和允许,同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可以谱写出不凡的篇章,演绎出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