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英文名Why Buddhism is True,直译过来是: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具体来说,这本书是用进化心理学来解释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但这并不是一本佛学书,不会像直译那样觉得高深莫测、令人却步,其实这是一本科普书,哲学的科普,内容朴素、真实,引人思考。
2500多年前,释迦摩尼对人性根本状况进行了深刻洞察,体察到自然选择对于人类思想的限制。2500年后,现代科学对人脑的认识、对进化心理学的理解,印证了佛学几千年前提出的道德主张、精神追求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和现代科学一致的对人性的洞见。
书的开篇谈的是电影《黑客帝国》。记得在《黑客帝国》里边,基努·里维斯所演的那个尼奥,一开始就是一个公司的白领,每天干着自己该做的工作,然后有一天突然被一个叫墨菲斯的黑人头领找上门来,说“红色药丸、蓝色药丸你选一个。”
这是选什么呢?吃蓝色药丸,你可以继续保持现在的生活,吃红色药丸,你可以看到真相。尼奥最后选择吞了那个红色药丸。这个药一吃下去以后,他发现,他原来是被束缚在一个液态的大包装里边,他的肉体是完全被控制在那个叫母体的矩阵里,然后“母体”把所有人类全部掌控了。你现在只是一段程序,你是一个幻象,所以,当他吃下了红色药丸以后,他看到了真正的真相:原来人生是虚幻的,我们的身体被这个“母体”所控制,而在外面世界的我们,只是设定程序造成的幻象。
我们现在探索佛学,其实也是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选择。作者罗伯特·赖特说,你要不要选择吃下红色的药丸,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其实佛陀早就告诉过你这世界就是一些幻象。如果你有勇气的话,可以走上这个探索之旅。
2500多年前,佛陀通过自己的研究、冥想、沉思,找到了一些伟大的发现。但是他这些伟大的发现,想要教给当时的人类实在太难了。因为当时大多数的人连字都不认识,所以,他需要用到很多的比喻,用到很多夸张的说法,描述出很多场景来。
然后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佛陀过世了以后,又有很多其他的弟子继承,弟子再传弟子,越传范围越广,所以逐渐地把它僵化和变形,成为了一种宗教。但是,实际上有没有可能佛教本身并不是佛陀的宗教,假如你把它理解为佛陀的教育,是不是会更科学一些?
于是,作者罗伯特·赖特,就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证什么是佛陀最本质的教育。
这本书也就如尼奥选择的那颗红色药丸,它透过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现在的世界其实只是一场幻象。
我们长期生活在大脑给我们造成的幻象之中:首先是日常的幻象,就比如说人喜欢吃垃圾食品,大量的孩子,年轻人喜欢吃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对我们的身体有着明显的损害,现在医学已经证明了。但是为什么它会让我们那么上瘾?因为它给我们带来外在的、短暂的愉悦,我们的身体就认这个东西。
幻象还包括工作上的,如我们对于升职的追求。升职真的有那么好吗?很多人升了职以后,日子过得越来越痛苦,压力越来越大。还有生活上的,我们不断去购物,家里买回来很多没用的东西堆在那儿,为什么呢?你如果真的是一个理性的人,你是不会这样生活的,但是你控制不了自己,到了那个点,你就要做这样的事。
作者罗伯特是一名“进化心理学”的专家,他研究、揭示了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大脑是怎样被自然设计,最终导致了人类自我觉知的假象。
一、科学角度:
大脑的自然演变,并不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比赛,只是一个盲目的过程,其遵循的宗旨仅有一条,就是让人类把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如今人类脑中保留的特性,都是有利于基因传播的特性,而不利于传播的特性,已经逐渐被替代,消失不在。
(此处想起我之前读过的《自私的基因》,论证了这一现象)
我们现在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自我欺骗”的精神特性:情绪和感知能力(仇恨、贪婪、恐惧···)。所有的感觉、情绪都是被自然设计出来的,为了让我们充分享受感官体验,迷恋上短暂的愉悦,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也为了让我们去遵从本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情绪,比如“仇恨”,能让我们获得一种心理安慰,但长久以后,会对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再比如“贪婪”,购物、吃美食的行为,能让大脑产生快感,引出欲望,最终导致自己负债、肥胖。我们花时间去追求,令自己满足的事物,得到快乐,然后渴望更多,最后陷入失望。这就是自然设计的结果,用快感蒙蔽了我们双眼,看不见接下来的痛苦。
感知能力,就是感觉。我们总以为做任何事情,都是受自己的理性所控,但其实并不是,“理性”虽有一定影响,但也受“感觉”的控制,一切都是先基于“感觉”,之后才做出行为。比如某些人很害怕蛇,草丛中的异动,都会让人感觉恐惧,脑中会不断想象蛇的样子,最后连验证的勇气都没有,赶紧逃开。自然设计这种感觉,可以让你躲开可能降临的危险。
在每个人都跟随“情绪和感知”的过程中,就像是陷入了一场场幻觉。这些幻觉有些是不好的,让你以为自己在趋利避害,其实是在不断地让自己受伤害;有些幻觉是好的,让你提前避开可能到来的危险。
(此处想起很久以前我看过的电影《楚门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剧本里)
二、佛学的哲学角度:
佛学中,有两个词,一个叫做“无我”,一个叫做“无相”。“无我”对应的世界,是“内在世界”,“无相”对应的是“外在世界”。
我们一直在说自我的重要性,但在佛学中,自我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无我”。佛教开创人,佛陀曾说:色是无我,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识是无我。色、受、想、行、识,分别代表着肉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这五个方面。其中,肉体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而感受通过外界决定,我们无法控制。
有关“意识”,书中列出了两个“自我意识”的幻觉:1.以为自己掌控事物的能力很强。2.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品德。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幻觉,是源于自然演化的“集体主义”观念,我们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更有价值,更优秀,然后和他人更好地合作,因此会选择性自我欺骗,忘掉一些不好的经历,只记住好的。
有关“思想”,确实是由我们产生,但它不是确定的事物,想法有很多,也会实时变化。
有关“行为”,行为的产生,是通过各种感官和思想共同促成的。感觉告诉我们想什么,再通过思考,做出行为。
外在世界“无相”,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在理解外部世界时,并非在真正的理解这个世界,而是在构建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本质为“空”,刚开始都没有意义,是后来,我们为它们构建了意义。
我们对事物,会通过自身的感觉,赋予情感,还有消极或积极的意义,比如一提到“海洋”这个词,你的脑中就会联想出,波涛汹涌的场面,像是身在其中。相反“垃圾”这个词,就会让你联想到,肮脏不卫生的场面。
总的来说,事物本质都是由感觉来创造的,因此只有对事物没有感觉时,我们才会把这些事物,看成“无相”。书中推荐我们一种解决方法,利用“冥想”,也就能驱散心中的幻觉。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我们在冥想中要观察随时产生的各种感觉,而不被感觉所劫持,不做感觉的奴隶。这样我们就能超越贪、嗔、痴,看到更客观、更真实的世界体会到世界的美好。
一切果,皆有因。
人类的所有行为和认知,既被生物性的基因所限制,也因基因的传承得以保存。
人类本质是高级动物,动物的本能是生存和繁衍,为了将人类基因传承下去,便将生存和繁衍这两件事情写入基因的密码,作为奖励,生物体会产生快乐的物质。于是,千百年来,人类为食物和配偶而痛苦、焦虑、煎熬,也为它们癫狂、欢愉、满足。如此轮回不息。
如今,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已经得到了基本的保障,有一些目标明确的生物基因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可是它们却依然隐藏在某个角落里,并且常常出来对我们的行为指手划脚。比如担心我们自己和子孙的社会影响力、话语权和社会地位,而产生的焦虑。
我们看不清、想不透、放不下,追随生物基因的指示,痛苦地挣扎在一轮又一轮的从不满足-痛苦-追求-满足-荷尔蒙奖励-更大的不满足......而得不到解脱。
事实上不是我们不想解脱,不想思考,而是生物基因这个霸主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并在那里发号施令。
佛学里“无我”、“色即是空”看似缥缈、脱离世俗,读了这本书以后,会发现佛就在我们心里,在每一个人的认识中,只是一个认识论而已 。
这个认识可以让我们更幸福、更快乐,为什么不去试一试。毕竟,我们只是想做一个幸福的自己,而不一定是信奉教义。
❇️当心灵处于纯粹状态时,我们就能触及事物的本质,能够拥有洞见,能够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
⇓
⇓
■然而,我觉得(可能是我的误觉)作者显然是有些取巧的,他清楚西方世界的读者们,对于古老的东方文化或宗教,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进化心理学家,如果单纯写一本讲述自然选择决定了人类走向的书,未必有多少人来看。因此,他写此书,把它的结论跟深奥的佛学结合一下,让科学道理裹上了东方神秘色彩,于是将更大限度地激发读者们的阅读兴趣。至于佛学中的一些概念为何与当下前沿科学的某些结论有共通之处,我又觉得(也可能是我的误觉)未必是佛学解释了科学,这有可能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巧合,也可能是一种选择性的断章取义。
当然,这都可能只是这弘大宇宙间极其微渺的我的个人的一些幻觉!
✳️嘿嘿,希望你我继续活色生香地梦游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