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是我看过的最长的一部小说作品了,因《我们仨》的影响,我选择了这本书。
《围城》是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作者在忧世伤生的时期,花了2年的时间创作了这部优秀作品,感叹钦佩。
看完之后,《围城》这本书的确是一部有内涵、讽刺意味十足的作品,像我这种粗略浏览、隔三差五的看不是很能感受到书中的深层涵义,这本书值得多次翻阅品味。
看了一遍没看懂或对此书所写的内容是否可以与作者联系在一起的疑惑,这本书的附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附录是其妻子杨绛所写,从杨绛写关于钟书的文字中,不能与《围城》的作者联系不到一起,展示的是更真实的作者形象。
从《我们仨》和这本书的附录中,杨绛有多次讲到钟书的“痴气”,读书的痴气、糊弄人的痴气……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杨绛对丈夫钟书的爱意。
我将这本书分以下几部分阐述,若想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作者,那就往下看吧。
02
学历高、颜值高、家境好的苏小姐到底喜欢方鸿渐什么?
方鸿渐没有什么学识,假博士文凭、有点机灵小聪明……最多和苏小姐唯一的共同点都是留过洋。
书中好像没有对方渐离的模样进行描写,后面遇到的唐小姐和孙小姐也是对方鸿渐有好感,可见方鸿渐长得不难看,有几分好看吧。
看到了后面,才觉得苏文纨不是真的喜欢方鸿渐,为了不让其他的女性亲近他,在方鸿渐面前讲唐小姐的坏话,在唐小姐面前说方鸿渐的各种不好。
可以看出苏小姐是有心机的,她可能真的不是真喜欢方鸿渐,是出于满足虚荣心和占有欲。
自我优越的苏小姐被方鸿渐明说喜欢的人不是她的时候,明知自己与方鸿渐已无可能,但还是做了对他人不好的事情。
将方鸿渐假文凭和回国船上的事情全部告诉了唐小姐,让方鸿渐与唐小姐也不可能,这是典型的自己不好过,也不让别人好过啊。
03
方鸿渐这个人没有什么作为,他的人生过的着实"可笑"。
感情上,风流过、认真、疯狂过、安稳过。他的感情中遇到了这几个女人,回国夹板船上遇到的火辣鲍小姐、高贵优越有心机的苏小姐、一见钟情年轻聪明的唐小姐、不清不楚结婚长相不出色的孙小姐。
用这几句话总结方鸿渐的感情,对鲍小姐的暧昧、对唐小姐如傻如狂的爱、对苏小姐的喜欢不知拒绝以及对孙小姐的感情“莫名其妙”。
关于与孙小姐莫名其妙的结婚生活了,婚后生活的样子和最后的结局,后面会讲。
学业上,已亡未婚妻的家里资助方鸿渐留洋,留洋四年,换取了一个假博士文凭回国,家里知道长子学成归来,登报宣扬……
可以知道方鸿渐并不是一个真凭实学的人,混了几年留学,不想这么灰溜溜的回国,让家人和老丈人家笑话,投机取巧买假文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事业上,回国第一份工作是托老丈人的关系谋取了一份在银行的职位,想摆脱老丈人家,就辞去了这份工作;第二份工作是经“情敌”赵辛楣介绍去三闾大学教书,在求这份工作之路书中有大篇幅的描写,与一群形形色色的人同往。
可是这份体面的工作还是好景不长,因校长的私心被委婉的辞退了,其实这份教书的工作实在是阴差阳错,有一段故事可讲。
赵辛楣真是为了追求到苏小姐花了一些功夫,为了使方鸿渐远离苏小姐,替他谋了这份差事,却终无果,赵辛楣与方鸿渐这对“同病相怜”之人有了这段缘分,在同去三闾大学的路上相处,昔日的“情敌”变成了好朋友。
之后,赵辛楣给鸿渐华介绍了在美新闻社的工作,恰好其老丈人,即孙小姐的父亲也在这里工作。若是没有赵辛楣和他人介绍工作,凭借他自己的能力是很难找到的,他这人对自己的事业好像根本没有什么想法,有人介绍,他就去。
以至于每份工作都差强人意,待不长,方鸿渐这人对事业上好像根本没有规划,包括感情上没有主张、学业上不用心、家庭上不会处理。
04
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失败的原因?
方鸿渐与孙柔嘉莫名其妙的在一起了,突然的结婚了!
看到这部分,我不太理解,有些疑惑。两个人的关系是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结果关于他们的谣言传得风言风语,让两个人下不来台面,所以顺水推舟就订婚结婚了?
方鸿渐对待感情头脑就不清楚了,这婚事稀里糊涂,是因为喜欢孙小姐,还是要保护孙小姐的名声?
看来谈恋爱和结婚是不一样的,适合恋爱的对象不一定适合结婚过日子。
结婚对象可以没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础,另外,哪有那么多爱的死去活来……那不过是情感剩余所致。
"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可以明确的是彼此都不讨厌,孙小姐为了嫁给方鸿渐可谓很心机啊。赵辛楣早就看出来孙小姐不是像表面看上去简单,对方鸿渐也说了,可方鸿渐遇到自己的感情事或者说遇到女人,就完全失去了头脑判断,这方面是方鸿渐的弱点,也是他两婚姻失败的原因之一了。
孙小姐“千方百计”嫁给方鸿渐,没有在一起之前和结婚之后对方鸿渐的态度变化很大,达到了目的就不用装了。
对于孙小姐在感情上耍点心机,这个在我们如今可以叫做“套路”,可以花点心思,但孙小姐为了达成目的使这么一个连环套路,实在不认同。
孙小姐在结婚前对方鸿渐也并没有很了解,至于为什么“盯上”方鸿渐这点,可能是被方鸿渐的外在模样吸引了,孙小姐没有苏小姐的学历高、没有唐小姐的娇容,家境也一般。
苏小姐和唐小姐对方鸿渐有好感,那各方面一般的孙小姐喜欢他可以解释了。
造成两人婚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经常吵架,每次不解决问题,选择停止争吵进行逃避。
结婚之后,我发现孙柔嘉真的是心思细腻敏感,经常耍小性子,说话也直。
"我是靠亲戚,你呢?没有亲戚可靠,靠你的朋友,咱们俩还不是彼此彼此?并且我从来没说我比你能干,是你自己心地龌龊,咽不下我赚的钱比你多。内地呢,我也到过。别忘了三闾大学停聘的不是我。我为谁牺牲了内地的事到上海来的?真没有良心!"
孙柔嘉收入高于方鸿渐,而方鸿渐多次听到柔嘉娘家人瞧不上他,柔嘉觉着没关系,而方鸿渐到底是个男人,窝气又不好回家,一回家矛盾激发,又来吵架,积压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吵架中搬来说事。
在以往的吵架中,一方退让就会结束争吵,可这次两人不仅说话夹枪带炮,还动了手,伤了孙柔嘉,这次争吵动手对柔嘉来说,已经心灰意冷,走出了家...
他两真的几乎经常吵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夫妻之前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不就爆发了,孙柔嘉走了,两人就这样结束了。
两人结婚本身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结婚之前根本没有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相处,没有相互了解彼此,正像书中讲过的,共同进行一段旅行,就能见证关系如何了。
05
“《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看一本书,我们读者会猜想书中写的是否与作者本人有关呢,想或多或少的与作者本人联系起来。
可是《围城》这本书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若是没有先对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有所了解,想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找到一些真实的东西,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思路也不是不准确的。
创作好似酿酒,酿制好的酒你是很难喝出制作它的原料。
创作的一部作品中,你很难从中找到作者自己的真实经历,比如《围城》是一部虚构小说,读者要是想从这部作品中找到关于作者的经历,这顺序是颠倒的。
如果首先知道作者的经历,再看这部作品,相信你可能会品出它的“原料”。
从附录中,我们可以知道原来书中人物原型的取材源于作者生活中的多个人物综合,加以虚构,这与自传作品是不一样的。
“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比如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和经历并不是取材于作者自己,是来源于作者生活中所看到的多个人物结合,加以想象写出来的,所以几乎不能从方鸿渐的经历了解作者本人的经历。
"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
06
如何理解书名"围城"的含义呢?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比如书中的人物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如陷围城。孙柔嘉的原型不过是众人中寻常可见的那种人。
"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
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
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
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夫妇。"
我们很多人不正是深陷围城之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探索自我价值,去城里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容身之地。
可现实就是如此骨感,想追求必然要失去一些东西,比如自由和快乐。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自己好像一叶浮萍,太渺小了,没有办法改变现状的怅然与无助。
在这些情感脆弱的时候,总会想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为什么生活如此现实?如果我有更好的选择该多好?要是放弃了现有的,我该何去何从?
虽然身在城里,或许灵魂已经飞去了城外,想出去却出不去,陷于围城里。
以上,个人所感,欢迎与你交流。
//作者:洛落,阅读爱好者
配图/电影《小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