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武书明先生《边防来了一群贵州兵》,最动人的不仅是边防山水如画的风光,更是老兵笔下那群带着泥土气息的贵州兵——尤其是“高中生+知青”群体身上,那份源于农村历练的独特光芒。值此建军节,再读这段用老兵笔触记录的岁月,更觉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军旅生涯的重量,藏着对军旗最质朴的致敬。
七十年代的军营,青春与使命碰撞,而“知青”二字,给这群新兵的青春加了一层特殊的底色。这份底色,先在篮球场上激烈推开,团球队老兵本以为能轻松拿下新兵连,没承想贵州兵里藏着黔明、徐春这样的前锋好手。黔明运球灵活如田埂上穿梭的身影,徐春起跳投篮带着抢收玉米时的利落,两人配合起来,像极了当年在知青点抬稻捆时“你递我接”的默契。最终,正是这对前锋的关键配合,让贵州兵用“一球封喉”赢下对决。那场上的拼劲,哪是凭空来的?不过是农村集体劳动时“搭把手”的习惯成了本能,抢收庄稼时“跟老天较劲”的韧劲化作了赛场锋芒。高副参谋长说“太有谱气”,这“谱气”里,藏着的正是数年农村历练焐热的沉稳——不慌不忙,却总能在关键时刻顶上去。
球场之外,另一处热闹在营地花坛边上的排练场。明波唱功一流,唱起歌来带着山野的清亮,只是得就着辣椒才开得了嗓,这习惯里藏着知青点与乡邻共餐的烟火气;思鸣手风琴拉得地道,风箱一合,旋律里便有了晒谷场的节奏、田埂上的韵律。
而守康与明波的相扶相持,更见这份底色里的暖。两人本就来自同一个知青点,在田埂上一起挥过锄头。当团里有云南民族学院的报考名额,明波符合少数民族条件,却因没读过高中犯了难。守康默默搬来自己的课本笔记,训练间隙就着灯光给他补课;明波也记着这份情,知道守康射击偶被议论,便把自己摸索的射击窍门悄悄教给他。“你帮我圆大学梦,我助你练硬本领”,这份互助,正是农村“抱团取暖”的日子,在军营里结出的果实。
最后落在作者武书明身上,便知这份底色如何滋养出才华。早在知青时期,他的摄影作品《田间广播站》《公社新水库》就已斩获影展佳奖——那些镜头里藏着的,是农村生活教会他的“凝视”:不追花哨,只抓真实。这份敏锐到了军营,成了他的“利器”:被团政治处圈定后,他没止步于“会照相和画画”,镜头里既有龙树的苍劲、营房的整齐,更有思鸣拉琴的专注、明波练声的昂扬、守康苦读的执着,还有黔明、徐春在球场上跃动的身影。后来成了军分区新闻干事,笔下的文字也带着泥土味,不堆砌辞藻,只写战友们的汗水与欢笑,恰是上山下乡时期生活教会的“从实里找真情”。
两年农村历练,哪是简单的岁月流逝?是把“娇气”磨成“韧劲”,把“生涩”酿出“默契”。他们不同于其他应届生的“生猛”,多了份“踏实”;少了些“理想化”,多了些“行动力”。战场历练后,有人提干,有人退伍圆大学梦,无论走向何方,那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坚韧与积极,始终是他们的底色——这底色,亦是无数军人共有的勋章。
回望这段军旅生涯,那些肩头的责任、滚烫的汗水、无声的坚守,连同球场上的呐喊、琴弦上的旋律、灯下的批注,共同铸就了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最质朴的回忆流淌。值此建军节,跟随老兵的笔,触摸那段浸透汗水与荣光的青春,便懂得:正是无数个这样的“贵州兵”,用平凡的坚守垒起了边防的长城,用滚烫的家国情怀擦亮了军旗的底色。致敬这群老兵,致敬永不褪色的军旅时光,致敬每一个在岁月里闪耀的军人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