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蓬头垢面的小孩拿走铁盒封装的电影胶带后,故事的矛盾开始了!
1.当年人们对电影这种媒体的渴望和热情,表现在:
为了观看电影或者有个观看电影的好位置,范师傅的放影员的角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奇人物,如:有范电影的称呼;在范师傅每到之处人们都会让道相迎,礼让三分等。
集满简陋的电影院的人们不乏有窗户上坐的,拿着凳子的,拿着简易的爬梯的,坐站在荧幕前面的,坐站在荧幕后面的。在观众席中间坐着一个人拿个一个长棍子,这个职位一定是现场秩序的维护者。防止有人站起来影响他人的视野。
儿时误喝胶片清洗液的范师傅儿子,发高烧后烧坏了脑子,只能执行如赶马车之类的工作,因为这个儿子,和儿子的这个工作使故事拉开了很长的序幕。正在面馆里吃饭的范师傅和劳改犯张九声质问对方身份时,被街上的人呼唤出去。伴随着急切的呼唤声,镜头里出现了散落在地上并拖在马车后面的电影胶片,胶片已经拖了十几里地。范师傅愤怒了,等待观影的人们愤怒了,还有一个人愤怒中夹杂着着急的便是张九声。在这个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情绪。
观影人的情绪,他们着急因为片子坏了看不到电影,在得知损坏的片子只是新闻简报时无所谓的遗憾,或者没有遗憾只是渴求范电影能正常播放电影不看新闻简报只看正片《英雄儿女》。
范师傅的情绪,范师傅表面着急但内心是窃喜的,因为这个损坏片子的事故是送片人的责任,虽然他批评了儿子不该把胶片盒的保险胶带撕掉缠鞭子,但在划分责任时只字不提,因为他这个电影放映员的职位因为送片人的失误可能会保住。在这里我们探究一下送片人到底有没有像范电影说的想霸占他电影放映员职位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送片人在故事的开头出现过,只是骑着破烂摩托车急忙出走,他对于这个电影放映员的职位从未提及。范电影在整个影视中不止一次的在维护他放映员的角色,足以看出他对于这个岗位的热爱。或起决于人们恭维的是放映员而不是范师傅。或起决于当年一份放映员的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收入,体面和热爱。
刘闺女的情绪,刘闺女是可怜的,可爱的,惹人心疼和怜悯的。因为弟弟学习时不小心烧坏了借来的用电影交卷制作的灯罩的台灯,因为赔不起这个灯罩使相依为命的姐弟俩招来了不少麻烦。麻烦在于刘弟弟被无数次恐吓有了心理阴影。可爱的刘弟弟,可怜的刘弟弟。麻烦在于刘闺女每每出现在讨债搬的,寻衅滋事搬的讨要灯罩的混混们面前,都会被无情且粗暴的暴凑一顿。可怜的刘闺女,惹人心疼的刘闺女。为了免去混混们的寻衅滋事,刘闺女努力寻找胶片,希望重新制作而得以早日归还。她对于马车后面的电影胶片是渴望的渴望有那么一截属于自己来制作灯罩。
劳改犯张九声的情绪:劳改犯之所以劳改,是因为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打了人,被劳改的。被劳改,出现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畸形的年代再合适不过了。那个真性情的汉子极易被迫害的年代,冤案遍地,冤魂遍野的年代。因为一人有“罪”全家受“辱”的年代。劳改犯被关了,家人受了牵连。最心疼的是女儿被牵连,因为自己的事女儿被迫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安然度过童年。不得不去集体劳动的人群中扛起了装有粮食大麻袋。才14岁啊,14岁的小姑娘,为了免去父亲是劳改犯对自己的影响,不得不争先恐后的扛起了麻袋。这个扛麻袋的镜头被记录在第22号新闻简报的电影胶片里。为了看到这个胶片,为了这个唯一一次可以看到几年未见的女儿的影像,他不得不越狱逃出来,偷胶片,送胶片。此时看到这个有自己女儿的胶片被拖到马车后面,他是心疼的,恳求放映员拯救胶片,急切的情绪充盈整个荧屏。
影片的拯救工作在范电影的合理安排下有序的进行着,动用了整个街上的人,男人女人。用筷子,铁丝,蒸馏水……如此搬认真,如此搬专业,如此搬落后,如此搬团结,如此搬热情,如此搬兴奋。导演独具匠心的展现能看出电影,影片在导演的心中的重要,专业和热爱表露无遗。
拯救胶片的同时,故事的矛盾依然浓烈。刘闺女偷走了一截胶片,这是拯救她和弟弟的胶片。同时被偷走的也许是可以看到张九声女儿影像的唯一。在追逐争抢中被刘闺女骗过无望的张九声失落的在沙漠一处呻吟。刘闺女是善良可爱的,从沙坳里爬出来把一截胶片扔在他面前,确认这一截影片里没有他女儿。看到影片的他幸福,激动,又迟疑的问你到底要胶片干嘛?得知索要胶片的来意后。他感动了,后悔前些日子的行为。
故事的开头有幽默的,不乏诙谐之处。在那个没有公共汽车的年代,只要是个车都会成为大家的出行工具。在大卡车驾驶室两个人相互无意挑逗让故事的矛盾跌宕起伏。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故事结尾于两个人在沙漠中寻找女儿胶片照片,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镜头切换到了远处的沙漠,作者好像在诉说一种团圆的感动,感动于他被抓前给姑娘落实了胶片灯罩。还感动于对女儿的念想早已转嫁到这个姑娘的身上了!观众们也一定也赞同这样美好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