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曾经评论中国的经济称:“中国的重大结构性转变依然以老工业基地去产能为主。但与此同时,一系列较小却重要的转变正合力打造一个由技术、互联网和大约4.15亿‘千禧一代’的消费选择驱动的生机勃勃的‘新经济’。”
作为第三产业,我们正好就处在这“一系列较小却重要的转变打造的新经济”之中,而在这股时代快速变化、科技更新迭代的经济潮流中,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与利益,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不断创新新形式才能久立不败之地。所以,“维新”是每个企业的必经之路。但正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强调的,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因而,“新”不是目的,有发展有进步有效果才是真正的目标,因而“唯有进步”才值得信仰。所以说“维新亦唯进”。
人的需求是创新的起点,是进步的原动力。人是市场不变的主体,但人的需求却是此一时彼一时。创新的目的也就不应该是为了追求新形式,而是要时刻围绕人的需求,一切围绕用户需求所做的改变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身处零售业的我们,更应该如此,因为消费者的观念在不断升级变化,想要获得他们的关注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群体的变化,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变化,才能让我们的创新实现进步的目的。举个例子,2012年中国大陆市场消费了440亿包方便面,相当于每人吃了34包。而2015年方便面产业却陷入危机,全行业销售下滑12.5%,22家龙头企业中已有6家宣布退出市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酸奶的热销,去年增长了20.6%。除此之外,保健、旅游和娱乐行业去年的增长率也达到两位数。2011年~2015年,中国的影院票房收入每年增长达35%左右。看上去虽然只是方便面需求的增减,实际上却反映了消费者消费理念及习惯的不断升级。当人们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休闲娱乐意识不断加强,更加关注科技给人带来的便利,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零售业又怎么能忽视我们的服务对象,闭门造车。要时刻关注社会舆论与潮流走向,了解并掌握社会大众的各类需求;要将营销推广以客为先,深度了解目标客户,明确客户画像,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要不断开展迎合目标客户需求、符合时代走向的体验性活动;要敢于打破原有落伍的形式和构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予组织单位试错的机会。回顾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无一不是在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之外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因为在品质、服务、体验等多方面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一路向前,因而明晰消费者需求,获得消费者喜爱与支持才是创新真正的起点,是进步的动力,是一切努力的真正意义所在。
紧跟时代创新,借力科技进步。《金融时报》网站那段评论中提到的‘千禧一代’指的是在1980年到上世纪末期间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而这一代人中,大部分都十分熟悉科技。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手机、电脑已经无处不在,互联网的力量让行业的分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离不开新科技新技术的使用,但更多的使用则是局限于内部员工日常办公。我们也可以将互联网技术等各类新技术运用到日常的租户管理中,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如开发租户管理服务平台,将日常管理与服务信息整合到一个手机应用平台上,提高处理问题的及时性,及信息和数据处理的专业性。也可以将科技应用于日常的信息搜集中,如通过功能强大的定位系统及时解析场内顾客的走向及行为,从而为场内消费情况进行精细、专业的分析,为后期运作积累科学基础。当然,科技的使用需要企业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如果没有专业的人才,再高新的技术也只能是徒劳无功的摆设。
创新,应当形式不拘一格,正如《创新工作指导意见》中表述的鲁商创新观:“今天做得比昨天好是创新、持续改进是创新、模仿消化吸收是创新、原创更是创新”。形式永远不是重点,重点是通过这些举措,是否实现了发展,原有情况是否有所改善,是否有所进步。创新唯有进步,才值得信仰。
(集团征文活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