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种种的过往构成"今我",想改变就要从今我做起。然而,从何做起?一直是个问题。做的过程中,如何得到反馈,也颇令人头疼。经过近段时间的思索,想到了两个法子,一是通过记录自己的点滴改变,积累成足够大的改变;二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舒适圈",积极地跳出去。
一、路痴变小白
方向感一直很烂,之前笃定是遗传,觉得不可改变。经过近一年的反思,逐渐地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就连方向感这事,也是源于脑子里思路的不清。
有了这等觉知后,我开始潜心研究方向感为何不好这个问题?
我方向感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三:1.由于当年我考车牌的时候,笔试时是直接抄的答案(考场直接发答案,让抄上就好),为之后无法正确识别交通标识,埋下了隐患。2.从未认真对待过街道的编号起始以及四大方向的关系。3.脑子里从未认真思考过所去的目的地,就是两条街道的焦点(无坐标意识)。
换言之,就是对交通标志的不熟悉以及对"地点"的方位没有从一开始就铭记于心。
理清了思路后发现,只要记住点就是线的交点这一原则,并辅以一些交通标志、百度导航以及街道的编号大小,就可以判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以前只懂跟导航,没大方向感,有时会被导航带着兜大圈、带回起点,更有被带到坑里的情况。2015年环岛游时跟着导航在高速辅路上违规调头,被扣了12分。
有了大方向感后,导航仅仅是辅助手段。最主要的是,释放了一定的注意力,可以分配到自己的记忆调用以及"左右拐"即变向的意识上,大大降低了出错的概率。早几天从广州开车回海南,约600多公里的路,基本已可以脱离导航的辅助,也没再开错路。
二、觉知的提升
也许是冥想的原因(尽管是中断式的,也还是有一定效果),现如今的觉知能力在不断提升。在与人聊天的过程中,常常设想谈话空间里有一个"第三方摄像头",监视着这场谈话。这样一来,能保持着时不时"局外人"的感觉(当局者迷)。
以往说话时,总是自顾自地说,说个不停(本人是话痨),无法察觉到听众的反应及感受,经常打断别人的话语。开始有了这方面的觉察后,改善了这种毛病,克制住了说个不停的欲望。可喜的是,聊天过程中,对方谈话里发出的诉求、目的,也渐渐地领略了出来。外在表现是,对方有时还没说下句话,我就能猜出个一二。这种状态带来的好处是沟通更顺畅,说话总能说到点子上,常常能带出概括性的结论,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