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读书多,学问大的人,认为他们非常聪明。
这样的“聪明”又是如何养成的?显而易见,这类人智力的深度比智力广度要重要。
我们在平常的考试中,类似“法国的首都是哪里”这类一般性问题,纯属于结晶智力或者智力广度范畴。在这个范畴里面,个人不需要太多甚至不需要运用大脑的创造力,只靠机械的重复记忆也能学习到知识。
另外,“学富五车”的聪明也与“流性智力”的高低相关。而“流性智力”指得是智能机制,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上。而“结晶智力”则是“流性智力”运行的结果,比如词汇量等。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当一个人在阅读中遇到不会的生词时,“流性智力”会如何发挥作用?
假如阅读者是一个“流性智力”低的人,遇到不会的生词时,可能会感觉非常的挫败、枯燥。因为这会使得他的阅读速度非常的缓慢,掌握的词汇、信息少,想必不会喜欢阅读。
但阅读者是一个“流性智力”高的人,总是能在事物之间建立深层关系。他们会将上下文所学的内容和已经拥有的其他知识和经验进行了联系,触类旁通了,灵活运用到不同相关的事物上。即使不查字典,也能大概猜出意思,并不会影响到阅读速度,反而会增加阅读趣味。
当一个基本智力水平高的人,他所积累的的知识也更多。一个人的知识的存储量与大脑运行处理信息的能力紧密相连。大脑高“质”地运行,保证了知识的“量”。
通俗地解释,正是一个人高“质”“流性智力”运行创造了大“量”的“结晶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