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尝试拍短视频,朋友们提的建议里有一条是关于画面的。为此要换个地方布茶席。结果为这一面茶席竟折腾了两天……
一开始,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喜欢的都拿出来摆起来。然而组合越多,茶席选色、茶器搭配,却总是不满意。
接下来想,要先有个茶席的“主题”。再来选物品才好。
如何定主题呢?哎呀,之前学的记忆模糊了,得再查查资料。结果开始相关书籍的集中阅读……
读完了书,又看了很多图片展示,终于要动手了,又发现自己收集的茶器,就像喜欢却搭配起来困难的衣服一样,貌似总缺一款。
如此这般下去,怕是要开始列茶器补货清单,然后各种淘物件这茶席才能摆起来吧。
咦,我是要干什么来着?要拍短视频啊。那怎么就一路滑到要去买茶器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倒一杯清茶,回想这个而过程,自己都有些哭笑不得了。
1、舍本逐末的行为陷阱。
猛然一看,只为这不到2平方的桌面,尝试、思考、学习好像很慎重的样子,然而不觉间核心目标从拍短视频被换成了茶席学习,面对谬以千里的结果,这个过程不过徒劳罢了。
为什么会被表象牵着走?因为逃避。好的短视频不仅仅是画面的美感,更重要的自然是内容。产出好内容的付出比摆出好形式自然是要几倍积累、且急不得。用心的理一面茶席,我那认真生活的态度马上就看到了。可耗几天、十几天、几百天怕也难得可持续输出的好内容。
我们几乎每天都被各种快速改变、快速收获包围着。不知什么时候起,“术”层面的东西更容易被看到,找到一些“套路”,秘方,法门之类的迅速成为“大号”,迅速获得关注,迅速传播起来更重要。且不乏就这样成功的人,勾的人心生惰性。
总之,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2、要个人喜好,还是“市场需求”
春天来了,心里对绿色系不自觉的青睐起来。第一选择是豆绿色和米白色搭配的茶席,深咖色托盘,汝窑绿色茶器。但是从拍摄效果来说,画面用咖色系与白色系的搭配的稳重感貌似更与目前短视频的定位更贴切。
敢尝试拍短视频是因为卸下了“不知道拍什么”的包袱。而这个包袱的的潜台词是——我不知道拍什么是大家喜欢看的。没错,我们产出一个内容的时候,心里一定是希望有人看的。就像不自觉地看自己朋友圈发什么点赞多一样。
可能一开始想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产品、输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是痛快的。就做真实的自己,自然吸引同频的、喜欢的人。然而没有收到反馈的时候,很自然就去研究成功案例找办法了。
总之,私密的空间和时间里,我们要完全忠于自己。但只要有互动关系出现,哪怕这种关系只是陌生人之间的文字互动,都不可能完全的自我。尊重市场不代表失去自我。倒是应该在很多时候反省——是不是抱着自以为是的情怀梗不接地气了。
3、细节是成败还是魔鬼
好的短视频要在5秒之内吸引“观众”,画面的美感无疑是重要的,不熟悉我们的人,很难不凭借“第一印象”来判断要不要看下去。所以营造吸引点,制造视觉锤非常必要。但细节是个深渊,细节之下还有细节。
细节能带来成功本质是在展现实力。我们有时间,有钞票砸在细节上,用一种“极致”让对方爽,也让对方佩服,也因此就离不开了。
细节是魔鬼,因为它会吞噬效率。因为细节,服务的深度、广度被无限展开。在同样的时间内,我们能服务的对象必然减少。
很多看完内容的朋友或许根本就没注意我的茶席搭配。
是不是在细节上死磕,取决于这个细节会带来怎样的效益,也取决于自己的技术定位。做量先别太细。
4、泛泛与精通
虽是喜茶和习茶之人,但是与茶相关的事物、知识范围广博就像一个宇宙。到我这样状态的不过一粒尘埃般的存在。单是了解茶品,也只有5年的功夫。了解茶器也是近两年,茶果子是心头好,加上爱做美食,有几个食谱,但创新还早。茶席和茶艺插花还是开发区。
我对茶席这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即使这样两天耗着三天折腾,也就是做个差不多,甚至更多是累了的妥协结果。若是精通之人,出手那一刻布局早在心里,只是呈现出来罢了。一鸣惊人背后,或许有天分助阵,也绝对少不了经年累月的学习、练习、沉淀才能达到。
生活里任何一样事物,成为精通皆有可能。只是不可能样样精通。主菜必得是自己精的,配菜泛泛,甚至叫外卖助阵也未尝不可。
5、何为美
茶桌上的美喜和谐。人、器、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只在1、2平方间借着茶这集一天地灵气的产物,与自然互动。黑白,红蓝、冷暖色的对比呈现相对少。
每个人在审美上喜好,是个性的基调。但审美不是天然就有的,后天的学习越来越是必须。然而,美学和性一样,在国人这里是缺失的教育。如果说后者是因为私密性。那么美学教育的缺失是因为什么呢?太过主观,太过流动的东西不好学习?从古至今艺术被置于很高的位置,非常人可触摸?
看来美育可不能停啊,回看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