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者,丧尽其礼。
追远者,祭尽其诚。
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在孔门弟子中,最强调孝的便是曾子。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孝的一大体现便是厚葬死人。直至今日,即使临终前没有得到良好照顾的老人,去世后都可以风光大葬。
慎终,讲的是要认真的对待葬礼。
追远,讲的是要在祭祀时追思先人。
通过这些礼或仪式,民众的品德便会厚重,不会做些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
祭祀和葬礼
祭祀和葬礼是孔子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礼。这个礼上至周天子、诸候,下到庶民百姓,全都看重。《礼记》里讲过大量相关规定,也记载过孔子的实践。
看重这些与先人有关的礼,与那个时代相信鬼神有关。
鬼在孔子的时代,指的是家里死去的先人,现在一些地方仍有民谚“小鬼斗不过老家先”,小鬼便是新死的辈分低的鬼,老家先便是旧死的辈分高的鬼。“非其鬼而祭”便是祭的不是自己的家先,颇有乱认祖宗,认贼作父的感觉了。
儒家强调礼对社会秩序和教化的意义,而祭祀和葬礼作为最重大的礼,更是需要重点强调。
可事实是,这些礼的规定,在某种意义上并非真的使民德归厚。孔子对礼的认识是出自真诚的本心,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后世更多的人并非如此,薄养而厚葬,生时并不在意,而死时做成牌位高高供着,这类现象并不罕见,某些儒家所强调的礼,确有虚伪的成分。
孔子反对厚葬,我们可以在他葬颜回的那一段看出来,但最终孔子没有成功,弟子们仍然厚葬了颜回。
厚葬,使大量创造的财富埋在地下,实在是一大浪费。不信鬼神的儒家曲折的推动了厚葬的风气,而信鬼神的墨家却反对厚葬,其中原委,道不清楚。
逃儿村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讲了山东曲阜的逃儿村,所谓逃儿,便是儿女不养,老人自发组成了一个无儿女的互助养老村。我有理由相信,他们死去后,他们的儿女也会慎终,他们的儿女在外面也会夸耀自己是圣人故里,祖上有过什么丰功伟绩。
民德归厚,只有慎终追远是不够的,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教化,在礼乐崩坏的社会经济转型期,还需要更多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