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索隐|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者,丧尽其礼。
追远者,祭尽其诚。
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在孔门弟子中,最强调孝的便是曾子。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孝的一大体现便是厚葬死人。直至今日,即使临终前没有得到良好照顾的老人,去世后都可以风光大葬。
慎终,讲的是要认真的对待葬礼。
追远,讲的是要在祭祀时追思先人。
通过这些礼或仪式,民众的品德便会厚重,不会做些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

祭祀和葬礼

祭祀和葬礼是孔子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礼。这个礼上至周天子、诸候,下到庶民百姓,全都看重。《礼记》里讲过大量相关规定,也记载过孔子的实践。
看重这些与先人有关的礼,与那个时代相信鬼神有关。
鬼在孔子的时代,指的是家里死去的先人,现在一些地方仍有民谚“小鬼斗不过老家先”,小鬼便是新死的辈分低的鬼,老家先便是旧死的辈分高的鬼。“非其鬼而祭”便是祭的不是自己的家先,颇有乱认祖宗,认贼作父的感觉了。
儒家强调礼对社会秩序和教化的意义,而祭祀和葬礼作为最重大的礼,更是需要重点强调。
可事实是,这些礼的规定,在某种意义上并非真的使民德归厚。孔子对礼的认识是出自真诚的本心,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后世更多的人并非如此,薄养而厚葬,生时并不在意,而死时做成牌位高高供着,这类现象并不罕见,某些儒家所强调的礼,确有虚伪的成分。
孔子反对厚葬,我们可以在他葬颜回的那一段看出来,但最终孔子没有成功,弟子们仍然厚葬了颜回。
厚葬,使大量创造的财富埋在地下,实在是一大浪费。不信鬼神的儒家曲折的推动了厚葬的风气,而信鬼神的墨家却反对厚葬,其中原委,道不清楚。

逃儿村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讲了山东曲阜的逃儿村,所谓逃儿,便是儿女不养,老人自发组成了一个无儿女的互助养老村。我有理由相信,他们死去后,他们的儿女也会慎终,他们的儿女在外面也会夸耀自己是圣人故里,祖上有过什么丰功伟绩。
民德归厚,只有慎终追远是不够的,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教化,在礼乐崩坏的社会经济转型期,还需要更多的约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句话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虽说国人尽知,小学语文课本里便学过,但理...
    bodhi1984阅读 1,097评论 0 3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一节章句的难点在于,怎么理解慎终追远这四个字。 民德归厚矣,是慎终追远的结果,因...
    浅浅君子阅读 612评论 0 0
  • 姜雨周12月第三次打卡,我读的是《笑猫日记》一套里面的转动时光的伞。 q a
    一定要强阅读 96评论 0 0
  • 一个女孩身处阁楼之中,每天望着远处的夕阳。夕阳穿过阁楼的窗户,整个房间洒满了金粉,只可惜这层金粉是暗金色的。女孩...
    hi简小一阅读 372评论 0 0
  • 当兵后悔俩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是我高中一直坚信的真理。 真正有想当兵的想法是在高中,我记得高二下那年班主任在班...
    简言之ii阅读 408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