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今年十八岁,刚高考完,没有被录取,准备不读书了。
当这个消息传来,家里人和乡里乡亲都惊了,大家甚至自发的劝他去读书,并为这个决定感到深深惋惜。
惋惜不过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年龄太小,没有学历,将来奋斗会很吃力;二是他两个哥哥都是大学生,到小弟来就不上大学了,以后会差距太大;三是现在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现在学费生活费投入压力也不大,就此错过机会未免太可惜了。
这个看似突然的决定完全打破了家庭往日的安宁。小学刚毕业的父亲从几千里外的工厂里赶回来做思想工作;小学还未毕业的妈妈四处求人找一所好的学校去复读一年;还在读大学的哥哥表示愿意利用假期时间帮他补习功课,争取来年有个好成绩;大学已经毕业的哥哥当起了和事佬,一方面鼓励他继续学习,另一方面给父母做思想工作;大伯和奶奶吵了起来,怪她在最好的教育时光里太溺爱;舅舅打电话说要鼎力相助,不能说组合家庭里面的哥哥读了书就让弟弟辍学。
结果仅有一句话,任你十个八个来劝我,我自不去读书。
这个在叛逆期的孩子最后讲起了他眼中的理由:一是学习成绩不咋地,就算是去复读一年,也没有多大进步;二是从小就生活在两个哥哥的影子下,需知人和人是有差距的,他一直追赶,很累但是都没有赶上;三是现在物价飞涨,要是花更多的钱去读书反倒比不上两位哥哥,心有愧疚。
乡邻似乎仍有不甘心,父母却慢慢冷静。他们做到了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是陪伴。作为父母,对子女有教育责任,但是个人能力有限,要挣钱供家庭开支,不得不把他放在老家由奶奶养大,哥哥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平日里少了教育或者是认为把钱给到位了再也没有别的精力,又或者是自身水平也就这样,也没有好的教育方式引导,在这个人生选择的关键接点,专程赶回家去和他度过人生重要转折点,这大概是能尽的最大努力了。
第二件事是沟通。六零后的父母和零零后的子女代沟有鸿沟那么大,平日里电话的频率是一样的,但是两边说的话相对于对方来说就是加了密的,这次能够面对面的促膝长谈,也算了解了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也尽力加以引导。
第三件事是引导。十八岁的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他们可能会觉着世界真的只有学校那么大,学校外的世界和学校里完全一样。引导孩子有优秀的品质,独立的人格,生活的热情,奋斗的力量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四件事是学习。告诉他学习不只是在学校里的事情,就算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你还得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仅仅依靠在围墙里面书本上记录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读书可以暂时免去,学习却不能放下。
海子的压力也很大,若有所悟又摇摆不定,他看不到继续读书的美好前景。之前父母长辈都是让他不断追赶哥哥,让他感觉生活在哥哥的影子下好累,这一次父母仅仅是让他学习。这话不像是一个纯朴的农民说出来的,倒像是出自读书人之口。
又是开学季,铁了心不再回高中校园的海子还想再去大学校园走走,感受一下人们口中的大学,他的故事也许会在相当长段时间被当成乡邻的谈资。他现在大概理解不了“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勤奋”的意思。
海子最后靠奋斗生活的日子有多辛苦还不知道,大概会错过一条离幸福生活最便捷的奋斗之路。
“这个社会真的很现实,一个人的力量很弱小,我为不能劝他继续读书而深深自责”。一个家庭,出了两个大学生,他们应该怎么样发挥自身积极的能量,总结奋斗的经验,才能启发来者,激发他们的潜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建立良好的家风,造福一方乡邻,为新农村人才建设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