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芒果台推出了一档声乐原创节目——《声入人心》,节目筹备时就博得了一些专业人士的关注。
毕竟之前的十多年,音乐类的节目大多走的是选秀、炒作和草根路线,很多从小苦学多年的“学院派”却没有市场、没有舞台,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导致很多专业学府出来的毕业生,不得不自降身段,靠装草根、卖惨拉票,来迎合市场,混个脸熟。选秀节目的套路愈演愈烈,各大娱乐公司层出不穷,快餐模式下的选秀明星像割韭菜一般,一茬又一茬……观众们一开始看热闹,后来摸清了套路,也就审美疲劳了。
就在音乐选秀节目落寞的“空窗期”,芒果台独辟蹊径的推出了一档走高大上路线的音乐原创节目——《声入人心》,里面的选手都是美声、音乐剧和歌剧专业,有高颜值、高学历和高专业。节目尝试把美声,音乐剧以及歌剧,结合流行乐推到更广大的社会范围,结果之成功超过业界与参与学员们的预期,很多年轻人开始热心关注这个以前不清楚的领域。
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芒果台,能够抓住时机,以独特的营销方式,将阳春白雪呈现在大众面前,打破了音乐厅的高墙,使美声不在曲高和寡,不失为一种创新。而第一期的36位成员,也被观众们亲切的称之为“梅溪湖36子”,在这之前,他们大多数人都曾迷茫、困惑过……除了少部分人能够进国家队或者当老师,其余的人都在默默的坚守,等待机会……在节目的先导片中,也将他们称之为“追光之外的追光者”。
第一季是很成功的一季,功利性不强。大家就是好好唱歌,想要让更多人知道音乐剧和歌剧,了解美声(并不是只有大肚子叔叔能唱)。因为没有淘汰,所以也没有撕来撕去,唱不好坐不了首席位,就在替补位坐着,看别人演唱、赞叹、鼓掌学习,好好等待下一次自己上台。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总有机会上台唱歌。就是好好唱歌。这里面唱歌的人没有综艺咖,没有电视节目“老油子”,大家都眼神清澈,声音干净,形象好,气质佳,人挺拔,真性情……每个人都很有特色,每个人也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第一季的成功快速催动了第二季的产生,据说报名人数比之前多的多,节目组也是精挑细选,观众的期待值很高。奈何娱乐是个圈,第二季终没能跳出这个圈。如果说第一季节目组主打的是“独一无二”,选手想的就是“好好唱歌”。那第二季明显就没那么简单,虽然依旧披着高大上的外衣,选手们还是高颜值、高学历、高专业,但总感觉少点什么。套路太明显,“娘家人”、“尬捧”、“硬凑CP”、“剧本老套”等字眼,时不时的被网友所诟病。
其实第二季刚开播的第一期,还是很让人兴奋的,因为来了不少音乐剧、歌剧、美声的大佬们,实力没得说,段位也很高。原以为会出现“母鸡带小鸡”大家凝心聚力,一起为中国原创音乐剧和歌剧出一份力的画面,结果从第二期开始就让人无语。谜一般的赛制,让每个人无法得到展示的机会,连续五期,几乎反反复复都是那五六个人唱(这五六人里面,除了大佬就是芒果台想“硬捧”的人)。剩下的近30人,不是沦为背景板就是拿到群众演员的剧本,要演出惊讶、赞叹、鼓掌的样子(虽然有些力不从心)。
直到第八期,第一季的几位“师兄”进行帮唱环节,每组都要进行三重唱或四重唱的演唱,大家的公演机会才多了起来。那些坐了8期的“背景板”“群众演员们”才终于有机会可以唱歌。讲真,虽然实力比不上大佬们,但一点也不比“尬捧”的选手差,而且比“尬捧”选手有观众缘。
作为一档走高大上艺术路线的综艺节目,观众们想看到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而不是指定的“一枝独秀”。即便裹着综艺的外衣,也不应忘记当初做此节目的初心。个别选手也应褪去功利的外衣,虽然去国外“渡过金”,也要多看看观众对其的客观评价(毕竟百姓是衣食父母)一直“霸屏”,露脸机会是多了,可观众又不是傻子,过于自信,反而为自己“招黑”。选手应扪心自问:自己的实力真的和大佬们一样吗?“背景板和群演们”真的比我唱的差吗?毕竟登高望远,不是为了被整个世界看到,而是为了看到整个世界。
我们期待的是《声入人心》的清流效应,不但提供像第一季“梅溪湖36子”这样的青年一代更宽广的专业空间,也把准备“娱乐至死”的年轻观众带向更高素质的艺术素养之路。
希望每个人都能坦坦荡荡地拥抱自己的爱好,只因为喜欢,热爱。
祝福那些默默耕耘在各自岗位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