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谈古希腊古罗马后、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有关音乐与社会关系的思想。
首先,欧洲的中世纪一般被称作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原因主要是宗教神学控制了一切的社会意识形态,教会和寺院提倡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从而禁锢了人的思想,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所以在中世纪,尤其在初期,音乐的社会功能变得单一化,音乐已变成为教会服务的工具,即音乐“在整个中世纪被教会用来作为完成其最重要的社会任务,即维护封建主义的工具之一”。也还有学者认为,“在封建的中世纪,音乐被认为是等级森严的宇宙中的静止不变的制度的象征”。这也使得人们提到中世纪的音乐思想,主要注意力通常会转向音乐在宗教仪式时的作用,音乐对教堂中听众的宗教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影响作用等等。
当然,在中世纪,像在其他领域一样,音乐也有一定的发展。诸如教会通过强化宗教音乐,从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通过编写音乐教材,传播和普及了音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音乐的整理和研究,创立了完整的宗教音乐体系,首创了复调音乐和对位等等。因而中世纪中后期就出现了背离所谓正宗的教会育乐的音乐。同时,随着时间推移,民间音乐和世俗音乐逐步兴起,尤其到了中世纪后期,民间音乐和世俗音乐进一步发展,如游吟诗人、工匠歌手和多由骑士出身的抒情歌手们的演唱和表演等,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
在音乐思想方面,出现了下述两种倾向。一方面,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代表的教皇,必然坚持把格里高利圣咏视为不可触犯的宗教音乐楷模,其他音乐活动,则一律贬为有害于其统治的离经叛道的行为。音乐被视为教会控制社会的一种工具,而任何会改变教会歌唱的因素则是必须禁止的。另一方面,一批具有改革思想的音乐家们,他们面对逐步变化的时代和新出现的社会审美情趣,对传统的教会音乐和传统的记谱法做了多方面的改革。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世俗化,具体表现在:器乐摆脱了作为声乐附属品的地位,有了独立的发展;“新艺术”风格的音乐的崛起和发展;歌剧的出现;涌现了大批专业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等等。在音乐领城,先后出现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音乐从开始脱离教堂,走向宫廷和市民阶层,到最终摆脱宗教的桎枯,彻底走入民众,走进公众的音乐厅堂和剧院,甚至市民家庭,城市的街头巷尾;音乐从单纯的为“上帝”效力.转到为迎合宫廷和贵族的趣味,及至宣扬人文主义、赞颂人而不是神,直至为革命和工人运动服务。为了适应和满足市民阶层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对文化娱乐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反映市民阶层和后来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普通生活和思想感情等等,先后出现了各种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扩大了听众范围,也解除了教会、宫廷、贵族对音乐家的束缚,改变了音乐与听众之间的关系。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分支学科的兴起,尤其随着“实证社会学"的出;现,人们对音乐学中相应研究的兴趣日益增长。在音乐学研究领城,也出现了学科间更细的分工倾向。同时通过与非欧洲音乐的更多接触,学者们对西方音乐传统的基础,如大小调体系、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等,进行了反思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中,音乐社会学的形成已势在必然了。当然,要把相对成熟的社会学思想成果用于音乐,把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用于音乐研究,并非易事。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对音乐学研究成果、对音乐史和音乐民族学(当时的比较音乐学)相当熟悉并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学家才能胜任。
如今,有关音乐与社会的研究已在全世界大范围开展,并出版了一批以实证调查为基础的音乐社会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