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撰文从老中青三种人群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有些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原因。当时感觉说明了一些现象,但是,后来又认为还有些问题没有说清楚。所以,觉得有必要再写一篇文章,从其他角度分析一下个中原因。
作为就业五六年的人来说,同学们或者朋友们见面聊天的时候,最容易被问到的就是待遇问题。这的确也就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就我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个月五百多块钱的班主任津贴,真的是“操着卖白粉的心,拿着卖白菜的钱”。付出与回报是根本无法形成正比的。我教五个班级的课,也没有当班主任操的心多。可是,一个月的班主任费还难以支付一个月的房租。如果单纯从回报方面考虑,当了还真不如不当。所以,这应该会成为影响好多人不当班主任的重要因素。
作为二类高中,生源质量低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学生的成绩差,大多情况下纪律观念也不会好,于是,经常“违法乱纪”必然成为家常便饭,所以这些学生管理起来的难度非常大。而管理学生的主要责任当然落在了班主任肩上,这个巨大的困难就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由于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辈和长辈往往对其溺爱有余,教育不足。他们往往不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当班主任去管理他们的时候,一旦方法不当,或者时机不对,很容易受到他们的抵触。搞不好,还会发生冲突。而冲突发生后,无论是非,也不管老师有没有责任,教育部门为了维稳,总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最后站出来承担责任的往往都是教师。轻者赔钱道歉,受到处分,重者开除公职。类似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这不得不引起老师们选择当班主任的担忧。
另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想让学生搞明白,老师自己要先想清楚,这就离不开学习。但是,老师们不读书的事情,在陶行知的时代就是普遍存在的事情。在手机电脑大行其道的今天,书本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在学校里看到那些读教材之外书籍的教师,似乎已经显得有些不太正常。
所以,那些不愿意学习的老师,在自己营造的舒适区内徘徊,享受着那种美好的感觉而故步自封,不愿意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只知道抱残守缺,整天用那些早已过时的手段,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学生。如此以来,他们是没有底气的,是心虚的。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敢去面对如此复杂的教育情景?
再者,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在职在编教师外出有偿上课,或者举办辅导班,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波涛汹涌之际,整个社会的风气是浮躁的,是向钱看的。而众所周知的是,老师们如今的待遇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基本生活的需要。
不得不说的是,老师也是平常人,也有基本的物质需要,也需要养家糊口。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老师为了生活都会冒着风险在外上课赚钱。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考虑到那少得可怜的班主任津贴,他们自然不愿意再担任班主任工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优秀的班主任是很容易培养出来的,但是卓越的班主任则不能通过培训,或者给予奖励而塑造。卓越的班主任必然是需要教育理想的,必然是抱着一种为实现自身的价值,主动愿意奉献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同时不计报酬的。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拥有这种理想和情怀的老师却犹如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