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气杂货店
01.
几乎每天下班,我都会跟坐在附近的同事说一句“下班回家啦,明天见”。
某天说完这句话意识到有些不妥:他们回的才是自己家,而我回的不过是一间租住的房子,冷不丁哪天就会搬走,怎么能称之为家呢?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将这里称之为家,在没有意识到这点前,我好像已在生活中说了千遍万遍。在打给老爸的电话里说“别担心,我已经安全到家了”,在给室友的微信里发“我买了水果,晚上回家一起吃”,偶尔自言自语道“好想回家睡觉”。
潜移默化中,它成了我心里认可的第二个家,这种依赖的感情,在其一次次为我遮风挡雨中渐渐强烈起来。
我不知道自己会在这里住多久,可能一年,可能两年,但这段日子必定成为我心里抹不掉的记忆,它像亲人又像朋友,见证了我太多的变化,从最初的焦虑迷茫到现在的安稳、疲累和挣扎。
偶尔和室友聊起多年后各自生活的模样,我说,那个时候,我一定会跟别人讲起初入社会这段日子,我们一无所有,看不清未来,像是蒲公英,也不知将会飘向哪里。这段看上去一无是处的年月,却让我无比珍惜和怀念。
有时候聊着聊着,心就不自觉地酸起来。前几天看到一个话题,问我们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将出租屋当做家的,我想了半天也没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或许,什么时候将其当做家没那么重要,给我们家的感觉才最重要。
自从住进这里,内心一直存在的异乡的漂泊感少了一些,也是自从住进这里,我开始对这座陌生的城市产生好感,才开始觉得它并没想象中那么可怕。
每天早上从这里出去,每天晚上回来,日复一日,这种固定的生活状态,对我来说是保护,也是拯救。
02.
这里算是我在这座城市住的第三个地方,前两个住处,由于待的时间短又辛苦而没任何归属感,因此在拉着行李箱离开时无比决绝。
不回头,永不回头,我对自己说。
从小,我就有个喜欢收藏小玩意儿的习惯,各种信件、证书、车票、纪念品等等塞满了家里的几个盒子,很多都已过时且差点被家人扔掉。之前两个住处的钥匙没了用处,我像对待其他物件一样,将其放在包里,挂在门后。
生活节奏快而紧张,我常常忘记旧钥匙的存在,某天惊奇地翻到,又会顺着它想到很多旧事,再跟身边人唠唠叨叨一番。
放不下,也不愿丢,不懂断舍离,我总是负重前行。这些别人眼中无用的旧物,都是我以梦为马最宝贵的礼物。
每个小物件背后,都承载着我太多实实在在的生活经历,好的坏的都有,都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03.
在多个地方看到别人引用王小波的话,最频繁的莫过于那句有好多奢望,想爱想吃,永远生猛下去的黄金时代。
记得在我看完《城南旧事》的书和电影后,除了痛心以外,首先开始不认同王小波那句话,除了二十一岁,哪个年龄段不是人一生的黄金时代呢?
除了书里记录的往事,日常生活里,我也常听长辈们讲述各自的旧事,结尾总少不了一句唏嘘感叹,我以为他们十分厌恶从前,便问上一句,得到的答案常常相反。
当时的年月也许不顺,却因为自己真实经历过,而它再也无法回来的事实而变得珍贵起来,成为人一生的黄金时代。这里的“黄金”不指最好,而指很重要。
一个阶段的生活状态或许不是我们能主动选择的,我们身不由己地向前,受制于经济问题或年龄段,被困在某种状态里暂时无法摆脱,偶尔厌恶当下,渴望回到上个阶段或进入下一阶段,就像我现在常希望回到过去,把大学重新走一遭,把其中的遗憾尽力弥补,却又矛盾地说以后会怀念现在。
究竟什么时候人才会完全满意、安心当下、无忧无虑呢?
04.
因为写东西,常常有在校生向我诉说他们的烦恼,关于学习困难、友谊矛盾、感情纠葛等等,每每这时,我也会想起曾经自己被这些问题困扰的感受,如今不再忧虑学业,又开始陷入其他烦恼。
生活还真是磨人,不如意层出不穷,似乎也没个截止日。
毕业后我们会逐渐明白,不同阶段必然遇见不同的问题,那些深夜刷题背书、惮于考试的经历都会过去,而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支撑我们此后坚强地走完这冗长的一生。
生活这么难,总要先有个缓冲期,它也许枯燥,也许煎熬,却有着无法被其他年月所弥补的美好,往前走,就对了。
不知不觉,新的一年已经过去六分之一,我想回到学生时代,也想加速进入稳定的中年,内心深处又隐隐想让它停留在现在,时间过得太快,好多愿望都还来不及实现。
所以,莫把时间用来纠结和抉择,不管我们正处于考学的关键一年,还是毕业后最潦倒的一年。
韩松落在《对这个残酷的世界说情话》里写到:有生的年月,都是黄金时代,我想后面应该加上一句,此时此刻,是真真切切的黄金时代。
(图片选自《花瓣网》)
END
作者简介:洋气杂货店,新书《层次越高的人,越能专注做自己》已上市,个人公众号:洋气杂货店,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