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克勤克俭、无稽之言、功亏一篑……”均来自《尚书》。
2、《尚书》就是“六艺”中的《书》,到了汉朝才叫它《尚书》,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上古的书”,复杂一点来说就是“上古圣王重要讲话汇编”。
3、《尚书》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堪称红宝书当中的红宝书。
4、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今天我们讲这句话,意思是说读书不可盲从。但孟子是这个意思吗?
课代表猜测:孟子可能对这种不符合“政治正确”的写法不满意吧,类似于我们今天看到一篇“毁三观”的文章,也要感慨一下“咋有这么愚蠢的观点呢,还不如不写呢”。
共同期待熊老师明天的课程,给出一个合理答案吧。
5、今日思考:孟子看到的《武成》怕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武成》,莫非我们看到的这版《武成》来路不明,是哪个好事者伪造的不成?这是一个很合理的怀疑。事实上,古人怀疑《尚书》有假,《武成》问题正是疑点之一。但是,问题真有这么复杂吗?如果怀疑《尚书》有假,拿标准版本对照一下不就可以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如果你觉得很容易,那是因为你生活在现代社会,太有现代人的常识感了。你可以尽情想象一下古代的图书行业,然后秒懂。(答案仅供交流参考)
答:是哪个好事者伪造的不成?不一定是某一个好事者伪造的,而是历代儒生按照“政治正确”的原则,口耳相传,演变而成的。
问题真有这么复杂吗?不复杂,没有“阴谋论”。听书、写书的人都是只听到、只写下自己愿听、愿信的观点,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拿标准版本对照一下不就可以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哪有那么容易啊,古代没有印刷,都是刻在简上的,商朝还“甲骨文”,孔子将这些零散的资料整理成《书》已经非常不易了。再说,秦始皇又进行了“焚书坑儒”。所谓“标准版本”也许在那个时候就已彻底消失。
6、头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很奇怪的念头,现代汉语中“崇尚”这个词,会不会源于“从上”?类似于“上书”演变为“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