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者杨永林专辑:中医平衡,健康之道

中医系统平衡论正式诞生。

杨永琳,本名杨永林,尊称悟者杨永林,是中医系统平衡论的创立者,来自湖南永州宁远。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擅长中西医学与气功按摩,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被患者尊称为“仙家医生”。

学愚公移山是学习愚公精神,学中医是掌握中医智慧。中医易学难精,贵在悟思,功夫在诗外。若一味拘泥于中医的圈子,便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学习中医,必须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高瞻远瞩。当中医、西医、营养师与心理治疗师各自为政时,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就可能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境地。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将中医、西医、营养学与心理学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在此背景下,中医系统平衡论应运而生。

中医系统平衡论深刻揭示了人体作为复杂生命系统的本质特征。这一理论认为,人体是由结构、物质、能量、信息四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在这个精妙的生命网络中,各要素之间通过能量交换与信息传递,保持着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

从结构维度看,人体的经络系统、脏腑组织构成了精密的物理框架;物质层面则包含了气血津液等基础生命物质;能量层面体现为阴阳五行之气的运行;信息层面则表现为经络传导、神经递质等信号传递机制。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体作为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能够通过与外界持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来维持自身的稳态。这种系统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修复的特性,这正是中医整体观和平衡论的科学基础所在。

中医系统平衡论还强调,人体在运行过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必须保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是生命得以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人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时,平衡状态可能会被打破,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气血等手段,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系统平衡论是一种独特的方法论,旨在通过对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综合研究,揭示生命活动的奥秘。它不仅局限于对人体本身的研究,更要研究人所处的广泛自然和社会环境,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中医的学术体系博大精深,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通人事,贯穿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中医系统平衡论主要研究的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平衡状态。在中医看来,平衡即健康,失衡即病态。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失衡的机体调理成平衡状态,教机体治病,激发自愈能力,以恢复健康。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同时,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和谐共生。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耗散结构系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在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强调自组织性原则,即尊重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注重以人为本、健康至上,超越病名,追究病根,治病求源。大道至简,顺势而为,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失衡的外在表现。中医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辨症论治、审症求因的方法来找到疾病的根源。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善于找到疾病问题的根源所在,认为病之来路即是病之去路,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中医强调以柔克刚、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方法来消除病因,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在中医看来,疾病是一种信使,携带着因果信息来提示人们身体的问题所在。要想使病症不再复发,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滋生疾病的土壤,充分发挥人体自我修复功能,以达到恢复健康和保持健康的目的。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没有疾病的,中医强调万病需调,不治而愈。

中医主张预防为主的思想,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来保持机体的平衡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中的黑相原理控制论也强调了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重要性。通过中医系统平衡论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中医系统平衡论特别强调治未病的思想,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以人为本,健康为先。预防为主,减少疾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饮食应多样化,过饱则伤身。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保持营养均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保持适度的饮食与睡眠,劳逸结合,知足常乐,心怀感恩,精神内守,则疾病无从侵袭。经络养生,方能永葆青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